摘 要:河南墜子作為一種曲藝表演的藝術形式,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流派紛呈,各有創新,稱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本文,對河南墜子的發展進行了梳理,并對河南墜子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個人見解。
關鍵詞:河南墜子; 流派; 特色
1、說唱藝術及河南墜子發展梳理
1.1淵源考證
早在兩宋時期民間說唱技藝品種就很多。變文是唐代的僧人們為了使艱深難懂的佛經、佛理能被廣大百姓所理解和接受而創作出的一種用市井俗語講述佛經故事的新的表演藝術形式,即“俗講”,所演唱的劇本成為“變文”。變文的出現在我國的民間說唱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唐代變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說唱音樂的最終形成。兩宋時期民間說唱技藝品種就發展了很多。清末民初,河南農村說唱藝人流動賣藝的現象已非常普遍,流動演出便于藝術交流,并推動了說唱藝術的發展,一些新型說唱藝術在各地孕育成熟,河南墜子便是其中的一支。清末以前,在河南和皖北鄉間流行著“三弦書”、“道情”、“鶯歌柳書”幾種民間說唱。清末,藝人們流入城市賣藝,幾種說唱形式逐漸合流,在20世紀初形成了河南墜子。當時唱墜子的都是男藝人。1927年,梨花大鼓女演員劉洪喜改唱墜子,并在唱腔和表演上推動了墜子的發展,特別是在唱腔上的改進,不斷在原來男唱腔的基礎上給以改革和豐富,并廣泛吸收其他藝術形式,如大鼓、民間小曲、二夾弦、河南梆子、河南曲子等的某些特點,使之融合到墜子唱腔里。并流傳各地。
1.2流派特色
河南墜子流向各地后,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差別以及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藝術流派和藝術特色。
1.2.1喬派墜子及特色
喬派墜子,是在北路墜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喬派墜子以清新、優美、俏麗的藝術特色而著稱。作品節奏鮮明,旋律生動、優美,既保持了鄉間自然風貌的傳統美,又富有都市華麗、新穎的現代美,這些獨具的藝術風格,使原來比較粗俗、原始的鄉村小調,一躍而蜚聲曲壇,成為三十年代雅俗共賞的一個河南墜子流派。代表人物喬清秀,她大膽地從梨花大鼓、京韻大鼓、天津快板以及其它戲曲、民歌等姊妹藝術的音調中吸取養分,在傳統墜子唱腔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清新優美,別具一格的墜子唱腔——喬派墜子唱腔,也為自己贏得了“墜子皇后”的桂冠。喬清秀在喬利元的唱腔基礎上,進一步吸收了梨花大鼓老北口的“花腔”和高音區的唱腔,按照傳統墜子唱腔的基本程式,加以溶化和發展,創造了一個以起腔曲調為特色的新腔。喬派墜子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上下句結構形式的兩句腔,中間不用過門,而用過渡性的花腔或嵌句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凝煉精彩的特性唱腔樂段。
喬派墜子有別于傳統墜子最明顯的標志便是她的平腔部分的唱句,這是喬清秀從京韻大鼓中吸收演化而來的。它不僅使喬派墜子得以豐富,還改變了傳統墜子只重敘事的傾向,使河南墜子更具有廣泛性和時代性,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突破。喬清秀就是在這種突破中完成了她對河南墜子唱腔藝術的卓越貢獻。喬派墜子的藝術特色和演唱技藝,對河南墜子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2趙派墜子及特色
趙派墜子,即由趙錚演唱的河南墜子,是在傳統河南墜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從民歌、民間器樂、民族戲曲、各地區曲藝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以小段著稱。趙派墜子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典雅大氣,婉轉曲折,動靜有致,跌宕多姿,兼融古典美與現代美,把粗俗唱成風雅,由平庸唱出智慧,在超凡脫俗的旋律美中跳躍著清新的意趣和情志,蘊含著的濃郁深厚的書卷氣,達到一個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
趙派墜子的表演因人而異又因情而轉。趙錚演唱既豪放又婉約,雅而不板,俗而不媚。趙錚的音樂創作,從內容出發,從人物出發,從感情出發,尋找與唱詞相適應的音樂表現形式,尋找能揭示唱段內涵的音樂語言。趙派前奏、趙派起腔、趙派腔彎、趙派垛句、趙派甩腔、趙派結腔都是趙派墜子區別于原來墜子各派唱法的新腔。趙派墜子藝術的蘊涵極為豐富,趙錚在河南墜子發展史上豎起的這座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豐碑,必將隨著歲月的推移,愈來愈顯示出其巨大的實踐價值和歷史價值。
2、河南墜子發展現狀及未來去處
根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的統計調查,在新中國成立后曾經活躍的400多個曲藝劇中,如今依然在登臺演出的只剩下不到80種。其中除了相聲、蘇州評彈、二人轉狀況稍好之外,其余曲種都只能算是勉強維持,隊伍不斷萎縮,每年都有曲種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曲藝占了49項。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其他藝術(電影、電視等傳媒)對墜子的沖擊,“墜子熱”漸漸冷落下來。曲藝班畢業的“新秀”繼續堅持專業演出的寥寥無幾。一些重大演出活動也很少安排河南墜子的節目。河南墜子開始淡出舞臺,面臨著前景渺茫、后繼無人的困境。
3、結語
通常情況下,面對著這些困境我們首先應該想到是對河南墜子的改革,比如說,其唱法應借鑒一些現代唱法,歌詞改編成現代唱詞,使之富有現代的色彩。在這一點上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個成功的啟示。但是,筆者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把它隨意的“革新”或者是“改編”等等,都有可能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有了多樣化的發展,這不等于說河南墜子就不適應老百姓的需求了,如果有演出,他們還是會去看,因此,原原本本的繼承先人們留下的遺產就是一種創新,就是在改變這個困境。但是,由誰來繼承,誰由愿意來繼承,需要政府的扶持。其二,政府應該拿出部分資金鼓勵老藝人堅持走下去,培養一批新子藝,并提倡讓更多墜子愛好者加入這個隊伍中來,擴大墜子藝人的規模。其三,政府資助的同時,河南墜子的演出應該走向正規的大舞臺,形成自己的產業模式,走出一條自己的產業化道路。其四,媒體應將河南墜子作為河南文化的一部分多做一些宣傳,擴大其影響力,促使其發展。【原標題:河南墜子的流變】
參考文獻:
[1]吳文科.中國曲藝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趙均衡,趙崢.趙崢河南墜子藝術[M].濟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
[3]李可. 淺析河南墜子[J]. 魅力中國 , 2007,(09).
[4]路璐. 淺議河南墜子發展歷程與生存現狀[J]. 新西部(下半月) ,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