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并不意味“原封不動”
戲曲理論家田本相表示,曲劇是貨真價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雅俗共賞、抒情性強,在民間具有很強的生存力。應關注曲劇的歷史研究,加強理論指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說,曲劇既要保護,更要發展。特別是出現在舞臺上的戲劇更需要不斷地變化。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景亮借鑒韓國的經驗指出,要注重保護曲劇的生命力和原真性,而不是“原封不動”地保護,這樣保護只會限制藝人的表演,限制創造,限制藝術的發展。曲劇的生命力在于它獨特的個性,在于民眾對它的熱愛。對于這種最有活力、最有特性的東西,要在實踐中保護、在創新中保護。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地方戲研究所所長張大新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只有傳承個性才能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長,才能和諧發展,才能實現靜態保護向動態傳承的有效跨越,才能迎來曲劇發展的新天地。
重視資料搜集和整理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戲曲學會副秘書長李小菊不無遺憾地說,以往,由于人們對戲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沒有充分的認識,許多珍貴的戲曲藝術都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比如,宋雜劇、金院本等許多早期的戲曲表演藝術都已無從考究,人們只能通過有限的文獻記載來想象古人的表演藝術。文學評論家毛時安說,這種情況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小菊說,要做好曲劇的“檔案”工作。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說,各院團應該重視對經典傳統保留劇目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盡管一些劇目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這些都是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資料,對于召回老的曲劇觀眾、培養新一代年輕的曲劇觀眾,以及曲劇藝術本身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形成多方面良性互動
“曲劇發展的動力來自于觀眾和市場,但不可陷入市場萬能的誤區,把劇團的建設、劇種的發展完全推給市場。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政府仍然是曲劇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除財政投入外,政府主管部門還應發動社會力量給予資金扶持,動員媒體宣傳普及曲劇,幫助曲劇院團開拓市場。努力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良性互動,不斷提高曲劇的市場覆蓋率。”毛時安說。
張大新認為,發展、振興曲劇要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文化部門、曲劇院團、研究機構的溝通和協調。毛小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已經頒布,政府完全可以從法律意義上對曲劇進行保護,并把曲劇演出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把曲劇演出轉化為公共文化產品的成本并不高,是可以付諸實踐的。”毛小雨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和2005年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表達了人類對文化多樣性、差異性的尊重。毛時安說,經濟可以全球化,但文化必須多元化。這次論壇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中國曲劇”,正是對當代世界文化發展潮流的積極響應。本報記者 秦 毅【原標題:保護曲劇的生命力和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