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與八月十五的傳說
話說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回天宮后,給董永留下了一個兒子——琢兒。董永帶著琢兒又當爹又當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活了下來。轉眼琢兒已長到五六歲了,琢兒看到其他孩子都有娘時便問董永:“爹,人家孩子都有娘,我咋沒有?我娘呢?”董永面對兒子的問話無言以答,只好暗自垂淚。
后來,琢兒從街坊鄰居的談話中,知道了自己爹娘的一些傳說。于是他便來到那棵槐樹下,哭著對槐樹說:“槐樹仙,當初是你做媒,我爹我娘才結成夫妻,才有了我。而如今我卻只有爹沒有娘,沒娘的孩子苦呀!槐樹仙,求你幫幫忙,讓我見見我娘吧?”
琢兒天天來到槐樹下哭訴,時間長了終于感動了老槐樹。一天老槐樹對他說:“孩子,你想見你娘并不難,只要每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月亮最圓時,你站在月光下對著月亮哭訴,就能見到你娘了。”
琢兒就按照槐樹的話,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都會站在月光下,抬頭仰望著一輪圓月,邊哭邊說:“月亮仙子,求求你,讓我見見我娘吧?月圓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我沒有娘,我們全家無法團圓!”
嫦娥也被琢兒的真心感動了,她想自己當年偷吃仙丹飛上了月宮,卻與自己的郎君后羿只能天地相隔,無法團圓,她只能獨自守著廣寒宮,默默地思念親人。她理解一個人失去親人的痛苦,于是她決定幫助琢兒。
嫦娥悄悄找到了七仙女,告訴了實情。七仙女的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自從她回到天宮后,每時每刻都在思念著孩子,思念著董永,她多么想看一眼自己的兒子呀!
嫦娥和七仙女商量,每年八月十五晚上,趁天庭忙著過中秋佳節,天兵天將防守松懈時,讓吳剛下界把琢兒背來廣寒宮中與七仙女相見。
從此,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琢兒在吳剛的幫助下,都能到廣寒宮中與日夜思念的母親相見。母子相見,自然十分親熱,說不完的心里話,流不盡的相思淚。眾姐妹也悄悄飛到廣寒宮,來見自己的小外甥,并給琢兒帶來了禮物。有天庭的核桃、柿子、紅棗等仙果。嫦娥還拿出了自己釀的桂花蜜讓琢兒品嘗。七仙女在桂花蜜里拌些核桃仁、棗仁、柿子肉做成餡兒,又照月亮的樣子做成甜餅,讓琢兒帶回人間。
不料,他們只見了幾次面,竟讓玉帝知道了。玉帝一怒之下,下旨讓吳剛在月宮里砍桂樹,永遠砍下去,一步也不許離開。這樣一來,吳剛就不能下界背琢兒了,母子倆又天地相隔,傷心落淚,思念無絕期。
從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董永就會按照七仙女的做法,也用些核桃仁、棗仁等做些圓甜餅。父子倆站在皎潔的月光下,手捧甜餅仰望圓圓的月亮,呼喚著七仙女,盼望著她下界來與家人團圓。周圍的鄉親們很同情他們父子倆,便也做些甜餅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起手捧甜餅,站在月光下,企盼著七仙女下凡來與親人團圓。
因甜餅的樣子像月亮,所以就叫“月餅”。久而久之,就演變成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了。
董永學醫的傳說
在武陟還有一傳說,說董永老來時,葉落歸根,回今武陟城西一十六公里小董村為鄉親治病行醫,分文不取,病好后主動擇日采中藥回報,董永以治病不圖回報傳方圓百里,民生鼎沸,董永夜以繼日治病救人,卒于家中,方圓百姓幕臨感恩,以帽取土堆于董永墓前,至今近2000年,后人追憶不斷,各地子孫回后,建董永墓分各地至今.....
董永傳說起源小考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是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之—。仙女張七姐是神話人物,無可稽考,董永卻是歷史人物,能夠考證。據《姓氏考》姓氏溯源,董、楊、馮同宗,起源于河南新鄭,距武陟不足100公里。董氏宗廟號“良史堂”,良史堂尊崇的是春秋戰國交替時晉國史官董狐。據《春秋》記載董狐不畏權貴,秉筆直書形成了我國的史學傳統。武陟大董、小董的董氏家廟,明代以前叫“良史堂”,明代以后改為“北岳廟”。武陟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地處鄭國、晉國之間,小董入自稱良史董家,是董狐后人無疑。董永勤勞善良、賣身葬父,感動天地,被推崇為“二十四孝”中千古流芳的大孝子。漢末董卓作亂,因與董永之子“琢兒”同音,為避禍亂,董永后代南遷到湖北安陸(今孝感)、湖南永州、江蘇丹陽和安徽等地,逃出董卓的影響范圍,各立董永墓為祖墳,仍稱良史董家。明成祖三洗河南懷慶府,主要針對的是董家。在血洗之前,重修小董良史堂,捐資鑄造的鐵鐘上有董家數百戶,只有三戶姓孫的,剛從山西移民到小董。血洗懷慶,董姓人家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被迫改姓孫、付。小董沒了姓董的人家,直到近代才有兒戶恢復董姓,自稱董永后人。“良史堂”改為“北岳廟”,但是仍然供奉董永的牌位,“漢孝子董大夫之神位”為明清舊物,現藏于小董村孫國興家中。逃出去的董家人散布各地,立董永墓,講七仙女的故事,也說自己是“良史堂董家”。其實追宗溯源,考究到春秋秦漢,各地董家都是董永家人。所以,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源頭在武陟小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