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焦作

雄風柳絮動懷川——焦作猿仙通背拳探秘(2)

2013/4/16 14:15:58 點擊數: 【字體:

  凈影寺僧人歷來就有習武傳統。北宋年間,凈影寺僧人模仿猿猴的動作創立一套拳法,因其極具威力而又不失輕靈之態,后人取名為“猿仙通背拳”。宋時凈影寺和尚眾多,香火旺盛,廣結善緣,收容貧家子弟學文習武,猿仙通背拳遂逐步向南太行山一帶的民間流傳。

  許偉戰,國家一級武師,現年60歲,系猿仙通背拳第十五代傳人、許氏正宗第七代傳人。許偉戰說,明代民間武術流傳廣泛,有官宦子弟敢廢、武備二人傳于張文奎、郭萬青,拳譜云“夫官游之家、恣意揚名”,張文奎、郭萬青傳于洛陽人氏董成。董成一生不愛榮華,只喜修身練拳,其祖上世習太極長拳,其本人已有相當造詣。董成奇遇第二代拳師郭萬青,郭喜董成天資聰慧,就收董為徒,悉心傳授。董成后來在太行山深處,如饑似渴研習師傳拳術。影寺村一帶綠水青山、猿猴成群,董常觀察猿猴戲玩打斗姿態,取之于拳,并將陰陽五行、道家養生兼收并蓄,終成一代宗師,正式創名猿仙通背拳,留拳經理論一經、二近、三跪、四成、五動、六靈、七開、八靠、九扣、十問之法。

  清乾隆年間,董已是百歲之人,一日在深山之中遭蛇咬傷,倒在路旁,生命垂危。山西省澤洲許圪道村許秀文、許秀武兄弟二人剛好路過此地,將董救回家中,用祖傳中醫救回董命。董感其救命之恩,就將猿仙通背拳盡傳于二兄弟,并叮囑:“只能用于養家,秘訣不可輕易外傳。”許氏歷代先人遵循師訓,世襲傳承至今,后二人攜家移至現我市中站區龍洞鄉高窯河村。許秀文傳子有清,有清傳子萬懷,萬懷傳子桂林、桂芝,桂林傳子安吉,安吉傳子樂敏,樂敏傳其孫偉戰。許樂敏生于1903年5月,武藝高超,享年90歲,人稱“武壽星”。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拯救猿仙通背拳于危難之中,授徒200余人,培養出了許偉戰、李培均、程樂、許海江、許小有等后起之秀。

  猿仙通背拳第七代拳師許桂林、許桂芝以及其外甥郭再汾武功已達到出神入化之境。清咸豐年間,郭再汾得中武舉,進京殿試。在演武場上,郭再汾技驚四座,受到了武場監考官的高度贊揚。咸豐皇帝賜封其“武德騎尉”官職,賜御匾上書“雄風柳絮”四字,并賜北京萬壽山賢柏一棵。

  民國三十二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御匾丟失,成為永世之憾,但那棵賢柏至今仍傲立在高窯河村許氏老宅房門外,枝葉繁茂、四季常青。

  雄風柳絮 獨樹一幟

  武林百花繽紛燦爛。一位武林中人這樣說,流傳于世的拳種都是好拳種,否則該拳不可能代代流傳延續至今。許氏一脈猿仙通背拳創于植被豐茂的深山幽谷,集眾家之長,介于太極與長拳之間,在武林中獨樹一幟。

  猿仙通背拳在清咸豐年間一度名聲大噪,威震京師,被御匾贊譽為“雄風柳絮”。“雄風柳絮”高度概括了猿仙通背拳的鮮明特色。雄風者,具虎之威也;柳絮者,如綿之柔也,寓意此拳種剛柔兼備。

  通背:通者陽也,背者陰也,猿仙通背拳以五行陰陽互生互化來統馭拳經拳理之本,講究以柔軟化剛為本。雞腿猴形為原神風貌的拳種,似太極拳而雅風不盡,如長拳而英姿別味。演練獨特新穎,瀟瀟灑灑,落落大方像天中之行云,似溪中之流水,靜時如弱女,快時如脫兔。它集內家拳法之長,要求近靠、短打,又注重側身進步,放長擊遠,腳手并用。猿仙通背拳以八回拳為主,共108式,另有柔拳49式、三路扶手套及多種器械。猿仙通背拳招招適用,勢勢相承,共分八套路完成,寓意中國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之說。該拳演練風格頗豐,其中有九蹲、六靠、四十二手、二人格斗戰法三十二勢、通背陰陽球法,不僅技擊性強,而且還有長壽功法。

  猿仙通背拳除武技外,還有一套拳理拳經,文施武略,其中的十曉四十字妙言,概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雖只寥寥數語,卻有點字如金的豐富內涵,滲透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優秀品德,啟示人們如何做人、如何為人。健身功法有六經、八法、九腿等手法,久練亢氣大補,腎氣再生,延年益壽,其樂無窮,是推廣全民健身的極好體育項目。猿仙通背拳實為中國武林中一朵珍貴的奇葩。

  揭開面紗露崢嶸

  許偉戰作為猿仙通背拳第十五代傳人、許氏門正宗第七代傳人,近年來一直為猿仙通背拳的推廣努力著。他12歲開始跟隨祖輩許樂敏習拳學藝,40多年來,潛心鉆研拳經理論,融會貫通。

  許偉戰在接受采訪時,對家傳猿仙通背拳的拳法、拳理娓娓道來,朗朗上口。他說,猿仙通背拳內容十分繁雜,其中實虛萬千,機巧百端,是一個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古樸拳種,如此完整的拳理拳法傳承至今,這在我國武林寶庫中十分罕見。對于這么好的拳種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他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先師董成有遺言,只讓家傳;二是中國近200年來社會一直動蕩不安,許氏歷代先賢只將此技作為養家之依靠,不愿外傳。特別是前幾代先祖,即使外教徒弟也不講其深奧之理,只講簡單手法,皮毛而已。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全民健身活動普遍開展,許多有識之士正致力于該拳的推廣和傳播。猿仙通背拳也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引起了國內外眾多有識之士的重視和推崇。

  近年來,我市成立了焦作市猿仙通背拳研究會,開通了猿仙通背拳網站,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推廣普及交流研討活動。猿仙通背拳傳人許偉戰、李培均、李新平等深知肩負的重任,在推廣猿仙通背拳方面不遺余力,練習猿仙通背拳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我市經常演練猿仙通背拳的有200多人。

  2007年,《臺灣武林》雜志社劉康毅先生在河北石家莊發現了明朝周淮穎著的《通背拳譜》后,甚為驚奇。經再三探究,得知猿仙通背拳傳人在河南焦作,便決定深入挖掘。2008年初夏,劉康毅先生邀請許偉戰及其弟子王智強、李興良、郝跟上一行在石家莊會面。經過交談和演示,劉康毅等感到猿仙通背拳具有古樸實戰的風格,是現今存世難得一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9月,應臺北市古傳陳家溝太極拳協會、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邀請,許偉戰及其弟子一行到臺灣交流訪問20余天,在臺灣掀起了一股猿仙通背拳旋風。臺北市古傳陳家溝太極拳協會黃建豪會長說,該拳運勁時,并不像太極拳有較為明顯的蓄發及頓點的發勁動作,然二者勁路雖不同,卻同以追求輕靈神變、以小搏大為至高之境界。在佩服之余,黃建豪正式拜許偉戰為師。《臺灣武林》雜志第三十六期,以一半的篇幅70多頁介紹了猿仙通背拳的拳理、十問之法、動作分解等內容。

  許偉戰帶弟子等長期在市人民公園等處練習,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2009年來參加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的新西蘭顏紫元拳師等看到有人練習猿仙通背拳后,專門拜訪許偉戰并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多次來焦參加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的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單晶發現猿仙通背拳后,希望該拳種能夠加強研究和保護,使猿仙通背拳進一步發揚光大,并表示自己將專程來焦作學習研究猿仙通背拳。

  千百年來,在歷史長河的悠悠歲月中,猿仙通背拳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武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但因歷史和地理等原因,該拳種在近代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幾乎銷聲匿跡,但終因其獨具特色的拳貌風采和美學魅力為世人所珍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深深地扎根于民間、繁衍于民間,并將走出懷川,造福子孫后代。我們相信,猿仙通背拳必將再現“雄風柳絮”之風采。

  圖① 猿仙通背拳第十五代傳人、許氏門正宗第七代傳人許偉戰的弟子在靜影寺演練猿仙通背拳。

  圖② 猿仙通背拳中的棍術。(王龍卿 陳作華)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焦作日報 2010-06-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