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洗懷慶府”后的歷史真相
2013/11/1 11:27: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懷慶府,是明清時的一個行政區域,地理范圍大致就是現在焦作市的行政區域,包括今天的沁陽市、溫縣、孟州市、武陟縣、博愛縣、修武縣及新鄉市的部分地區。
在這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元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軍與元朝精銳部隊在懷慶府地區展開激烈的拉鋸戰。雙方都讓百姓在門上掛上擁護他們的牌子,元朝軍隊來了,百姓做塊木牌“保境安民”,起義軍來了,老百姓再做塊木牌“驅除韃虜”。后來,雙方進出太頻繁了,有人圖省事,就在木牌的正面寫上“保境安民”,背面寫上“驅除韃虜”,誰來了把牌子翻一下就可以了,此即“兩面牌”(這就是“兩面派”的來歷),別人見了紛紛效仿。有一次農民軍攻了過來,有一塊牌子從門上掉下來,恰巧落在大將常遇春馬前,這一下被常遇春識破了機關,一連看了幾家的牌子,正反都是兩種字樣。常遇春大怒,便把此事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因戰事毫無進展獨生悶氣,一聽此事更是火上澆油,立即下令常遇春把懷慶府地區的百姓斬盡殺絕。常遇春領命后,就率軍向懷慶地區殺去,見人就殺,雞犬不留,來來往往殺了三個來回。他們還把元寶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撿去,如若發現元寶少了,就證明還有活人,接著又殺,懷慶地區百姓都被殺光了,常遇春才罷休,這就是三次血洗懷慶府的故事。朱元璋繼位以后,下令從人口密集的洪洞縣往懷慶府移民。
元末明初,傳說元軍和明軍在懷慶府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但歷史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北伐軍攻克元大都(北京)后,同年十月,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克武陟,下懷慶,元平章白鎖住棄城遁。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關,元兵奔潰”(《明史紀事本末·略定秦晉》),輕而易舉地就攻占了懷慶府。傳說中的拉鋸戰雖然不符合懷慶府的歷史,但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原地區戰爭的頻繁和民眾對那段戰爭歷史的集體記憶。
有元一代,懷慶府并非紀誡在《均糧疏》中所說“獨懷慶一府,向未蒙亂”,元末雖有劉福通與元軍在此激戰,但與河南其他各地相比,這種破壞性要輕得多。這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湯沐邑(國君等收取賦稅的私邑),良吏譚澄于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任懷孟路(懷慶府)總管,“歲旱,令民鑿唐溫渠,引沁水以灌田,民用不饑,教之種植,地無遺利”,以致太保劉秉忠在和忽必烈談論各地郡守時說:“若刑之張耕,懷之譚澄,何憂不治哉?”由于水利設施的恢復,使宋金以來凋敝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在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曾“遷懷孟新民一千八百余戶居何西”進行屯田。元末這里還是察罕鐵木爾和擴闊鐵木爾父子的勢力范圍,守將關關又“綏輯流散,務屯種”,“少暇乃捐己資,起義熟,來學者延師教之”(張翥《平章政事關關墓志》),所以民眾對元政權普遍存在好感,這就出現了洪武元年十二月庚寅“孟州復叛,官吏皆滔沒”,第二年正月丁酉“大將軍徐達遣指揮張煥將兵萬余人,取孟州山寨”,平息了叛亂(《明太祖實錄》卷37卷)。這就可以理解百姓掛“兩面牌”,其實是對破壞自己安定生活的朱明政權的排斥和仇恨,也表現了對元朝政權的懷念。
在明代,懷慶府的賦稅是河南八府中最高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河南八府,而懷慶地獨小,糧獨重。”在明正德年間,何瑭(懷慶府進士)就說“懷慶田土較河各府最狹,而稅糧最多;其民之田,亦可知矣”(《懷慶府志》卷5《田賦》),民眾無法解釋其中的原因,就以民間傳說的形式將其歸咎于明軍攻打懷慶府受阻,平定天下后,朱元璋遷怒百姓,增加了懷慶府三倍的賦稅。這就是明代河內知縣王以在《災傷圖序》中所說“高皇帝削平禍亂,懷府守鐵木兒抗王師。已而高皇帝定鼎,按懷慶額賦而三倍之”。這一說法在清代及民國年間懷慶府地方志的纂修者所因襲,如康熙三十四年《懷慶府志》纂修者說“懷慶之賦之重,蓋出于明太祖一時之怒云”。由于這個傳說的原因,朱元璋在懷慶府民眾心中便是個喜怒無常、蠻不講理的人物,進而在“三洗懷慶府”中被描繪成嗜血成性、殺人不眨眼的魔王。
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胡大海復仇》、《燕王掃碑》和《三洗懷慶府》一樣,目的是解釋洪洞遷民的緣起:由于戰爭使人口銳減,為了恢復生產,不得已從山西移民,然而使懷慶府出現明初人口銳減的景象,主要不是戰亂,而是一次軍事移民和隨后的天災: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紅巾起義將領劉福通在亳州(今屬安徽)建立宋政權,五月破汴梁(開封),宋政權遷都于此,隨后派三路大軍進行北伐。其中東路軍進攻懷慶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周全“(至正十八年秋七月丁酉朔)據懷慶路以叛,附于劉福通。周全盡驅懷慶民渡河入汴梁”。(《元史本記第四十五》),接著至順十九年,懷慶蝗災,出現“人相食”《元史·志第一下》的慘痛情況,這使懷慶府人口大量減少,明初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分別在洪武二十五年和永樂元年兩次從山西移民到懷慶府。
雖然說傳說大多渲染附會,不能當史實看待,但傳說故事對歷史起了補充作用,并不在于準確地記載了歷史,而在于真實地記錄和反應民間對歷史的想象和情感,通過民間傳說“三洗懷慶府”就可以解析元末明初,懷慶府地區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民眾獨特的心理,來還原那段歷史的真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焦作日報(201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