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寺位于焦作縫山公園后面,坐落在當陽峪古瓷窯旁的呂澗山上,屬修武縣管轄。據《修武縣志》記載:圓融寺原名“呂澗寺”,因呂澗山而得名。圓融寺是被佛學界譽為“民間東傳佛教第一僧”的西晉僧人佛圖澄國師所創建的893座寺廟之一,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歷史。經過宋代,到了金代,陳仲和與降虎大師“相會山陽”,作詩曰:“百年浮過落花風,漆水榮華一場空。拈來數珠都忘卻,大千世界入圓融。”這首詩的原意,是62歲的陳仲和官居三品后,于喪亂之際逃到呂澗寺,當了和尚的感嘆。
“圓融”二字,原是圓滿融通的意思,《楞嚴經卷十七》:“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堪然常往。”金代之后,由于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反抗外來統治者,一直到元代,圓融寺逐漸在農民革命的暴風驟雨之中,香火冷落下來,幾乎變成了一座荒廢的空寺。到了明代,寺院香火才又興盛起來。據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圓融寺《重修玉佛洞記》碑文所載:明朝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圓融寺才又興盛起來。圓融寺廟中又增添一尊玉石佛像,這尊精工雕塑的神佛像,是在明朝永樂七年,由“汴梁”(今開封)“周王之所施也,周王者,乃明洪武之子、成祖之弟也。造玉佛七十余尊,分施黃河南北古勝古剎蓋所,以崇古寺尊佛教也”。明朝宏治七年(公元1494年)在此修建了圓融寺,并由太原府教授陳玉撰寫碑文,描繪了寺院的狀況,“增建前殿四榏天王伽藍之堂庫,庾庇福之屬。于夫僧寮,客堂南北廊廡,左右丈室煥然一新,新門外四周山色萬木森然,雖羊腸小道而肖遠閑曠,來游著恒徘徊不能去”。
2002年,焦作市啟動了圓融寺的復建工程。如今,諸多建筑群落渾然一體,堪稱“深山藏古寺”,圓融寺正逐步成為焦作市的佛教中心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