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開封

無名僧開創佛門名剎 “開封鐵塔今古錄”系列之一

2013/5/4 18:35:02 點擊數: 【字體:

 
    鐵塔在開封城太顯眼了,從公元1049年到今天,它一直是這座古城最高的建筑之一。金代之后開封城屢遭水災,洪水帶來的沙泥使得開封成了名副其實的“城摞城”———始建于唐代的州橋湮沒于開封市中山路南段地下4.3米深處,宋大內皇宮、明周王府長眠于龍亭兩湖的碧波之下……千年以來,多少著名建筑了無蹤影,獨獨鐵塔、繁塔憑著一份執著,兀自守望著開封城。

    鐵塔起于夷山之上
 
    從北宋東京城地圖來看,鐵塔位于城市的東北區域,在里城之外、外城之內。明清之后,開封里城向北挪了一箭之遠,把鐵塔圈在里城內。
  
    鐵塔起于夷山之上,那夷山并不突出。“開封三山不顯,其中之一便指夷山。‘夷’在《辭海》中的注解是‘平坦、平易’的意思。夷山不過是高于平地的土崗子而已。”開封市園林處的張玉發先生說。
  
    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即今開封)的東門不叫東門,稱為夷門,夷門就是因夷山得名的。魏國隱士侯嬴使得夷門名氣大增。“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司馬遷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滿懷敬意地描摹過開封人侯嬴。一個白髯飄胸上了年歲的大梁城看門小官,卻是一個了不起的隱士。偏偏魏國公子信陵君又是一位喜歡結交天下賢士的人物,他與侯嬴終成忘年交。信陵君采用侯嬴的辦法,盜得魏王的兵符。公元前257年,魏公子帶著兵符北上抗秦救趙,侯嬴相送時說:“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侯嬴老人踐約自刎,以死激勵信陵君北上救趙。這就是老開封人的秉性。新開封人“白紙黑字”一路謳歌傳誦這種秉性,現今關于開封鐵塔的書,無不把鐵塔的歷史追溯到公元前257年的“竊符救趙”。外鄉人讀罷《魏公子列傳》,可能對“大梁夷門”沒什么概念。而開封人不然,他們會說,“大梁夷門”就在鐵塔公園,還會精確地告知你:“魏公子無忌的宅院就在今天的相國寺。”
  
    2004年6月初,一連數天我頻繁地前往鐵塔公園,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眺望、張望、凝視那鐵色的琉璃塔。當在鐵塔公園做講解員18年之久的王志新女士給我吟詠馬杰的詩作《鐵塔,我心中的市徽》時,她那無法掩飾的對鐵塔的親切感,讓我遺憾自己和鐵塔緣分的淺淡。開封人有句老話:“到河南不到開封,就不算到河南;到開封不到鐵塔,就不算到開封。”在這次采訪之前,我曾經兩次到過鐵塔,也算是到過開封了。
  
    鐵塔牌火柴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記憶里。那火柴用草紙做盒,正面是“鐵塔行云”的圖案。很多年里,鐵塔牌火柴一直在中原五省的店鋪中暢銷。我曾經從那些已經消失的商店中買過它無數次,至今還留戀它的手感、質地……我對開封鐵塔的最初印象,就來自鐵塔牌火柴無形的啟蒙。
  
    2004年6月6日,淅瀝細雨中,我在開封一家糖煙酒店里指名要買開封的鐵塔牌火柴,店主嘿嘿一笑說我落伍,竟不知火柴廠已倒閉多年。無奈我要了一盒安陽“工農兵”牌火柴,它的材質、模樣酷似那鐵塔牌火柴,只是上面沒有塔的圖樣,火柴盒正面赫然是八個字:“質量第一,用戶至上。”怏怏地出了小店,我在雨中擦燃一根火柴,但感覺已不像從前。
  
    一個人影稀疏的黃昏,我獨坐在鐵塔下的石條凳上,仰望那55.03米高的鐵色塔身。或許是近距離仰望吧,鐵色的琉璃壁面分明還透著綠色、黃色、紅色……
  
    從顏色看,這座塔仿佛鐵質,故得了個俗名鐵塔。后來,鐵塔的名頭越來越響,它的原名“開寶寺塔”反而被人遺忘了。我久久地張望著鐵塔,一陣風過來,一個挑角龍頭下的風鈴搖擺起來,“丁丁當當”好生悅耳,頗有“鈴風遙帶野風飄”意趣。這當兒,一只無名倦鳥棲息在塔檐上,和著風鈴的樂聲搖頭擺尾。那一刻,突然有一種歷史感撲面襲來,我嘆了句:大東京鐵塔風韻尚在呀!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久攻大梁城不下,乃決水灌城。于是,繁華的魏都大梁城毀于洪水。西漢司馬遷在寫作《魏公子列傳》前,曾獨自漫步大梁夷門。看著殘破的魏都遺址,司馬遷長嘆:大梁之墟呀!

    從獨居寺到開寶寺
  
    講開封鐵塔的歷史,要從公元559年講起。
  
    北齊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一個僧人在開封城東北的夷山找到了理想的“阿蘭若”。“阿蘭若”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空閑的地方”。這位在史料中無從查找其真實姓名的僧人,大約是在遠離塵囂的野外隨便搭建了一處避雨遮陽的茅草屋,躲開凡塵的干擾,專注于打坐念佛。他給自己的“阿蘭若”起了一個儒雅的名號———獨居寺。
  
    獨居寺那位僧人不曾料想,他在夷山荒丘之上不經意搭建的寒舍陋屋后來地位顯赫。
  
    公元729年,即獨居寺香火延續170年后,獨居寺迎來了一個重大事件。那一年,自認為功成名就的唐玄宗效仿秦始皇、漢武帝去泰山封禪。從泰山返回路經汴州時,唐玄宗一行停下來稍作歇息。歇息之時,唐玄宗漫不經心地在附近閑游,一腳邁入了獨居寺。可能是對獨居寺過于寒酸的狀況比較同情吧,玄宗下詔重修該寺。為了紀念東巡泰山封禪的活動,唐玄宗又將獨居寺賜名為“封禪寺”。從此,夷山獨居寺那份清靜,被皇家之氣生生奪了去。
  
    宋朝初年,封禪寺又一次被皇家眷顧。宋太祖趙匡胤與他的前朝恩主周世宗柴榮對待佛教的態度不同。周世宗柴榮在顯德二年實行“限佛”政策,削減了后周境內30336座寺院,迫使6萬僧尼還俗。故而柴榮在佛教史上落了一個“惡人”的名聲,與另外三個“毀佛”的皇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并稱“三武一宗”。柴榮抑制佛教主要是為了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柴榮是五代十國50余位帝王中最不糊涂的一位,他在位不過五六年(公元954~959年),卻給趙宋王朝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家底。
  
    趙匡胤在把柴榮七歲的兒子柴宗訓趕下皇位后,一度將其送到后周國寺天清寺內小住。這天清寺便是繁塔所在的寺院,繁塔原名為天清寺塔。明代李濂的《汴京遺跡志》中記載:“天清寺于周世宗顯德二年中創建。世宗初度之日曰‘天清節’,故名其寺亦曰天清。”天清節,就是周世宗的生日。帝王將其生日定為某某節這種做法,始于唐而盛于宋。
  
    顯德二年正是柴榮發布命令抑制佛教之時,但他竟容許開封城內的天清寺大興土木,也算一件奇事。天清寺又“趕巧”在柴榮生日那天竣工,成了一個向皇帝討好的“獻禮工程”。趙匡胤倒是重視佛教,不過,也許是因為天清寺與柴榮關系密切,在開封城中諸多的寺院中,趙匡胤獨獨冷落了天清寺。
  
    趙匡胤冷落了天清寺,但對封禪寺卻很關照。公元970年(開寶三年),趙匡胤下詔,改封禪寺為開寶寺。用自家年號給封禪寺命名,可見趙匡胤對這座寺院的重視。趙匡胤下令,直接從國庫撥出款項,在開寶寺“重建起繚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當時的開寶寺有多大規模?河南大學教授程民生說:“鐵塔以南到今天的河大,當時都是開寶寺的地盤。”
  
    宋太祖在佛教史上落了個好名聲。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太祖一登上皇位就下詔說:“諸路州府寺院,經顯德二年停廢者勿復置,當廢未毀者存之。”這就是說,趙匡胤停止了前朝柴榮抑制佛教發展的做法。
  
    宋太祖趙匡胤對佛教的重視程度從以下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公元960年,滄州僧人道圓由西域返回中土,太宗親自接見道圓不說,還贈以紫色袈裟和金幣;又過了兩年,157名僧人集體請求出游西域,太祖又是給以鼓勵又是送盤纏(每人銅錢3萬)。左右大臣害怕太祖崇佛過度,反誤了朝廷大事。只有太祖的老弟趙光義(即后來的宋太宗)比別人鬼,他看透了老哥的心思。趙光義對宰相趙普說:“浮屠氏之教,有俾政治,達者自悟淵微,愚者妄生誣謗,朕于此道,微究宗旨。”好一個厲害的趙光義,如此政治嗅覺,如此看人的眼力,豈有不接大宋皇位的道理?繼太祖削平荊湖、南漢、南唐之后,趙光義又平定了吳越和北漢,完成了北宋真正一統天下的大業。
  
    吳越亡國后,其財物也被趙宋任意掠奪。趙宋王朝從吳越國掠奪來的財物中,有一件是佛祖舍利。開封鐵塔的出現,就和這舍利有關。
  
    后周的皇帝柴榮不喜佛,同時期的吳越國王卻崇信佛教。當時吳越國境內的寧波四明山阿育王寺舍利塔內安奉著佛祖舍利,公元916年,吳越國王派人前往四明山阿育王寺,硬是把佛祖舍利索要過來放到杭州的羅漢寺供奉。
  
    北宋趙氏君臨天下后,吳越國國號雖存,而實則已非獨立之國。吳越王錢俶“王不王,臣不臣”的,對北宋非常恭謹。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錢俶再度到東京朝拜,遂被留居。錢俶一看形勢不對,立即自動向太宗光義上表,表示愿意把吳越國的土地獻給大宋。吳越國將吏聽說這個消息后,無不痛哭。宋太宗趙光義動用了1014艘船,把錢俶的親屬、官吏及吳越之地的財物悉數征入京城。在這次行動中,一位名叫趙镕的北宋供奉官任務特殊,他受趙光義的指派,特意迎奉杭州羅漢寺的佛祖舍利。佛祖舍利抵達東京后,宋太宗起初將其供奉在紫禁城內的滋福殿中。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決定在開寶寺福勝院內建一座木塔,以安放舍利。就這樣,開封鐵塔的母體———靈感木塔走上了歷史舞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0-03-22 作者:齊岸民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