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開封

琉璃塔彰顯帝王意志 “開封鐵塔今古錄”系列之三

2013/5/4 18:47:04 點擊數: 【字體:


    由于諸多大臣的反對,宋仁宗趙禎將重建開寶寺塔的計劃擱置了4年。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他下詔重建開寶寺塔,以安置佛祖舍利。
  
    宋仁宗并沒有理睬蔡襄按舊制復建木塔的建議,對于不順耳的話,他也會采取高高掛起的態度。仁宗雖然總體上是個好皇帝,但他當政期間也有不良記錄。比如,他曾經下令禁止群臣越職言事;再比如,對于余靖這種愛發表意見又敢用臭汗熏他的諫官,仁宗也會采取點措施———把他貶到遠離京師的地方去。公元1049年,宋仁宗再次公布建塔決定的時候,也許是懾于天子的威嚴,沒有多少人再對此發表反對意見了。

    一意孤行 重建寶塔

    仁宗趙禎是宋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長達42年。決定造塔那年,仁宗39歲,14年后他在京師病死。據《宋人軼事匯編》記載,仁宗去世的消息傳到西京洛陽后,軍民人等早晚面朝汴京方向號哭不止,焚紙產生的煙霧飄滿了天空。京師開封的市民索性罷市休業,哭祭仁宗。仁宗的永昭陵在今天的鞏義市,一個無名的宋代詩人曾在永昭陵寢宮墻壁上寫道:“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仁宗確實是北宋皇帝中比較英明的一位,他不崇佛,也不像他的老爸真宗趙恒那樣迷戀道教。他重視儒學,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曾鞏等許多光芒萬丈的大儒文豪都出在仁宗年間。
  
    無論在史書上,還是在民間,仁宗的名聲都非常好。據史料記載,仁宗十分節儉,“四時衣夾衣,冬不御爐,夏不揮扇,稟天地沖和之氣故也”。這些記載也許是事實,但同時,真實的仁宗也有花錢如流水的一面。
  
    因為實行“文治”政策,北宋的經濟發展較快。在宋太宗時代,京城開封已表現出大都市的風范。北宋的東京比漢唐的長安、洛陽繁華富麗得多,市井商業也更為活躍。以至于當時有人慨嘆:“棟宇密接,略無容隙,縱得價錢,何處買地?”河南大學教授程民生說:“東京城下水道十分寬敞,能住人能行走,可見北宋的東京城下水道系統檔次之高。”當時的東京城,“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光巷,市不通騎”。
  
    民間尚如此奢華,趙家皇室哪里能耐得住“恭儉”的寂寞。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他的《中國建筑史》中說:“國初太祖朝建設未嘗求奢,而多豪壯,或因周廟之制,宋初視為當然,故每有建置,動輒數百間。”梁思成列舉了開寶寺重建的例子和為安置吳越亡國之君錢俶、蜀主孟昶而建造豪宅大院的例子。趙匡胤是開國之君,其時國家尚不富裕,所以大規模的建設還比較少。到了太宗趙光義之時,先是建上清太平宮,又建開寶寺木塔,大手大腳地花錢的勢頭已經出現。
  
    趙光義的兒子是宋真宗,梁思成說,真宗“愈崇道教,趨祥異之說,盛禮縟儀,費金最多。僅一個玉清照應宮便調動諸州工匠,耗時7年而成”。據說玉清照應宮的建筑之精,蓋過了歷朝宮觀。真宗對于建造宮觀確實有興趣,建玉清照應宮時,他每天親自往施工現場顛顛地跑。
  
    真宗的兒子仁宗運氣似乎不太好。仁宗在位期間,公元1032年,大內失火,宮中的八座主要殿宇被燒毀。修繕大內的急務交給宰相呂夷簡負責。這一工程花錢不少,但事關皇宮,也實在是不得不花,大臣們也都沒有說什么。在此之前,真宗建的玉清照應宮在雷雨中被毀,太后于朝堂上向大臣哭訴。眾臣不等太后說出重修的意思,趕緊說:“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為灰燼,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復修葺,則民不堪命。”經過討價還價,玉清照應宮當時僅修復了兩殿,25年后再增修兩殿,改名為萬壽觀。
  
    開寶寺塔也屬于毀于天災后再行重建的項目。仁宗時期京城連年發生火災,亟待修復的建筑實在太多,所以蔡襄、余靖很激動地諫阻仁宗重建開寶寺塔。為了阻止仁宗大興土木,歐陽修專門寫了《上仁宗論京師土木勞費》一文。他在文章中說,開先殿僅僅是兩根柱子損壞,已經花費了一萬七千多錢。他還說,縱使肥沃的土地不生他物,唯產木材,也不能滿足本朝土木建筑所需。既然開寶、興國兩寺塔和其他寺觀、宮闕皆焚毀蕩盡,足見上天厭惡過度奢華,所以希望陛下吝惜國財民力……
  
    歐陽修的文章雖然寫得好,但還是沒有說動仁宗。仁宗一意孤行,決心重建開寶寺塔。重建后的開寶寺塔共有168級臺階,這個數字碰巧和北宋的壽命相同。
 
    大宋文豪 冷落鐵塔
  
    吸取木塔被焚的教訓,重建開寶寺塔時改用耐火絕緣、能抗雷擊的琉璃磚瓦建造。塔址也從開寶寺的福勝院移到夷山之上的上方院。上方院又稱為上方寺,所以新塔又被稱為上方寺塔。
  
    喻浩所造靈感木塔高360尺(當時的一尺比現在的一尺短),換算過后大約是87米。新塔要比靈感木塔矮一截,但后來的開封人還是把它譽為“擎天巨柱”。那天,我在鐵塔上下一個來回,第二天大腿肌肉又酸又疼。得知我的情況,開封的一位出租車司機說:“爬它干啥?上一回腿疼得三天緩不過來勁。”
  
    仁宗該知足了,北宋存在了不過168年,但他力排眾議建造的琉璃塔,卻像鐵一樣結實,歷經電閃雷鳴、冰雹暴雨甚至洪水沖刷,鐵塔都沒有折斷;來自北方的金戈鐵馬把開封城踐踏了幾遍,鐵塔屹立如故。雖然今天的鐵塔已經喪失原來的宗教意義,但它畢竟還聳立在那里。
  
    今天的我們即使手握《東京夢華錄》、《汴京遺跡志》在開封城東奔西跑,也找不到哪里是大內和御街,哪里是礬樓和瓦市。因為歷經滄海桑田,真實的宋城已經埋在地下。今天開封的古建筑中,除了鐵塔、繁塔,若有哪個人告訴你說某座建筑是宋代的,都該是假貨。
  
    今天的鐵塔地位顯赫,擁有專家和平民的一致尊敬。但在宋代,在鐵塔剛剛建成的日子里,情況遠不是這樣。當時的文人墨客普遍不買鐵塔的賬。開封市園林處的張玉發送給我一冊關于鐵塔的資料,上面收錄了不少描寫鐵塔的詩句,卻沒有一首宋代大家的詩作。我覺得納悶,便向張玉發先生請教。他當時沒有言語,兩天后喚我過去,拿出歐陽修的《歸田錄》和《余靖直諫》的合訂本給我看,算是對我所提疑問的一個交代。歐陽修和余靖兩人在文中只提到了木塔和動議中的新塔,而隨后建起的鐵色琉璃塔似乎已不值得他們眷顧,甚至連“花椒”的文字也沒有留下。
  
    除了歐陽修之外, 仁宗年間的其他文學大家如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也沒有留下有關鐵塔的文字。面對東京城內最輝煌、最高的塔,大宋的頂級文人們竟都無動于衷。這種情形與唐代文人對于龍門石窟的態度十分相似———龍門石窟是完成于唐代的偉大作品,但唐代詩人沒有一個寫過關于龍門石窟的詩。白居易在龍門長期居住,也沒有留下關于龍門石窟的文字。唐代文人認為龍門石窟是一個勞民傷財的東西,對開鑿龍門石窟有意見。但龍門石窟又是皇家開鑿的,文人們也不好說什么,于是,大家選擇了沉默。同樣,宋代文人從憂國憂民的立場出發,認為鐵塔是一座過度奢華又沒有實際用途的建筑,白白耗費了大量民脂民膏。但鐵塔又是皇帝建的,不能隨便議論,所以他們對鐵塔保持了集體沉默。
  
    到了明代,“前七子”之一的李夢陽為鐵塔賦詩一首:“鐵塔峙城隅,川平愈覺孤。登天盤內磴,落日影東湖。”這位文人還在問:“何年藏舍利?光彩射虛無。”《汴京遺跡志》的作者、地道的明代開封人李濂也有“寶塔憑虛起,登游但幾重”的遺墨。
  
    自古以來,凡稱得上名勝的建筑都離不開文人墨客“白紙黑字”的追捧。在“慶歷新政”變法失敗后,范仲淹被宋仁宗貶出京城。慶歷6年,范跑到岳州(今湖南岳陽城)找同年進士、岳州知州滕子京“散心”,觸景生情,遂寫下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岳陽樓因此成名,引得今日游客紛紛登臨。此外,歐陽修被貶安徽滁州知州時作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蘇東坡在陜西鳳翔府時作了《喜雨亭記》、《凌虛臺記》。
  
    開封鐵塔的前世今生是大宋天子強行給予的,它不是能讓文人心存依靠的東西,也無法強求文人們作文以記之。不過,天子們在乎這座塔,不斷地對它所在的寺院進行修繕并改名。
  
    明代英宗(朱祁鎮)天順年間,開寶寺在修繕后,英宗下詔改名為祐國寺。既然趙匡胤可以更改李隆基的封號,人家朱祁鎮當然也能改變趙匡胤的。公元1751年,乾隆帝命徐化成修葺祐國寺后,又賜名為大延壽甘露寺。這是天子的無聊,后朝不認前朝的賬。而民間又不買皇帝老子的賬,如今,所有皇家給予鐵塔的正名都被老百姓淡忘了,大家只記得“鐵塔”這個俗名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0-03-22 作者:齊岸民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