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民間的老行當里,有一種傳統桿秤。這種原本很平常、很普通的桿秤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受***的沖擊,成了將被人們遺忘的古董。但在我市前新華街,有一位趙書立老師傅,至今仍干著制桿秤的行當,堅守著這種傳統的手藝。
趙書立今年已經74歲,從小生長在長葛縣趙莊。據趙師傅講,趙莊的人幾乎家家都會做桿秤,他很小的時候就跟爺爺、爸爸學做秤,年輕的他就學了一手精湛的做秤手藝。1989年,趙師傅從老家來到開封,以做秤為業。在這20多年里,他先后制作了上萬桿大大小小的秤,大的有500斤計量的,小的有3斤計量的,其中清明上河園的包公秤就出自老人之手。
趙師傅做秤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做黑心秤、不昧良心。他在開封做了20多年秤,每桿秤都能做到計量精準,在市里多次抽檢評比中,均符合標準。多年來,他也遇到有人專門來請他做八兩秤的,但他每次都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由于趙師傅人正、秤準,四街八鄰的人都愿意到他這里買秤、修秤。
眼下,隨著國家計量器具的發展,桿秤這種傳統工藝也將退出生活的舞臺。趙書立老人很希望有年輕人傳承這門手藝,不想讓它就此失傳。本報記者 趙文建 文/圖【原標題:趙師傅和他的老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