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明至清朝中葉卻為中原商塢要沖,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它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合稱中國四大名鎮。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后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于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飛廟,在岳飛廟的東隔壁是一座關帝廟,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關帝廟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余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F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2.歷史溯源
朱仙鎮木版年畫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誕生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最早興起于北宋,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的飛躍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分不開。 北宋初年,宋都東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活躍的世俗文藝又給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將我國雕版印刷業推向繁榮。自此,年畫也由筆畫轉向刻版印刷。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東京開封"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版、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由此可見,當時東京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不僅民間作坊遍布京城,就連宋室官廷也主持開辦年畫作坊。官辦與民辦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畫的發展成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淪陷,繁榮的市民文化逐漸蕭條。大量年畫藝人流落江南,東京的木版年畫業遷至東京45里外的朱仙鎮。明清時期,朱仙鎮河道四通八達,隨即成為中原的商業重鎮。木版年畫在繁榮的商埠迅速恢復,買賣興隆,聲名大振。據載,當時朱仙鎮從事這一行業的有300余家。清末時,由于朱仙鎮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畫與其他商業都日趨蕭條。
民國初期,鎮上有40多家生產作坊,2000多人從事年畫生產,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地的客戶紛至沓來,生意十分興攏畫店有萬通、晉涌泰、天興德、德盛昌、天義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長、萬盛、三成義等。 抗日戰爭爆發前,朱仙鎮木版年畫業遷往開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畫繁榮的第三次高潮。當時開封的年畫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東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書店街。著名的老店有"匯川"、"振源永"、"云記"、"鴻記"、"天福利"等。每年農歷二月開始生產,至十一月十五上市,來自山東、安徽、江蘇和本省的客戶車裝船載,煞是熱鬧。
1949年后,開封市先后成立了開封年畫社、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等團體機構,對木版年畫的傳統工藝進行挖掘、整理。
3.藝術特色
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與天津的楊柳青、江蘇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四川的綿竹并稱為全國著名年畫,是由它獨特的風格決定的。朱仙鎮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擴簡煉,造型古樸夸張,色彩新鮮艷麗。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有些地方的年畫人物臉部多打紅臉蛋來妝飾,而朱仙鎮的年畫不打紅臉蛋,看起來很自然和諧。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人們多把老虎做成或畫成黃老虎或紅老虎,而朱仙鎮的年畫是黑老虎。這種不拘泥于傳統的創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術界的重視和贊譽。 [2] 朱仙鎮木版年畫十分講究用色,以礦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顏料,磨出的顏料色彩十分純凈,以之印制的年畫明快鮮艷,久不褪色,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簡練粗獷,造型古樸夸張,藝術風格獨特。
朱仙鎮年畫非常注意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多用青、黃、紅三原色,用色總數可達9~10種。民間常說:"黃見紫,難看死。"而開封朱仙鎮年畫黃紫兩色的搭配,顏色厚重,對比強烈,不僅沒有難看之嫌,反而色彩鮮艷,與民間過年的歡樂氣氛協調一致。 朱仙鎮木版年畫制作采用木版與鏤版相結合,水印套色,種類繁多,所用原料為炮制工序,用紙講究,色彩艷麗,莊重深厚,題材和內容大多取材于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年畫鄉土氣息濃郁,民間情趣強烈,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是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支奇葩。
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其主要特點為: a、色彩艷麗:朱仙鎮門神用色,非常講究,使用顏色的配方,是以民族傳統的技法,使用傳統工藝,精煉配制而成,用此種顏料,印制出年畫,色彩鮮艷,日久不脫色,呈現出對比強烈、色彩渾厚的風格。
b、形象夸張:朱仙鎮門神,從版面上看,表達正面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畫面較多,塑造英雄人物,一身為了正氣、忠誠、樸實,以夸張的手法,表達了英雄人物的真實形象;人物媚態:朱仙鎮年畫多為人物畫,表達的是英雄人物高大形象,表現出一身正義,純正無私的精神,看后給人以正義感。
c、線條粗曠:版面的圖案,線條雕刻的有陰、有陽、較粗、豪放,粗細對比性強,采用古代人物畫的技法,尤其在衣紋等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線條粗實純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獨有的純樸、厚實、健壯風度。
d、構圖飽滿:朱仙鎮門神是以繼承傳統技法而構圖。很有它鮮明的地方特有藝術。整個畫面飽滿、緊湊、嚴密、上空下實,留有空白地方較少。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的巧妙,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繁瑣,表現出勻實、對稱的圖案,美感性強。
e、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
4.傳承意義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曾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
在開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畫老版二百二十余塊,重新印制歷史老版年畫三百多套,并編印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精選》、《朱仙鎮木版年畫珍藏本》、《朱仙鎮木版年畫故事集》等,為保護傳統木版年畫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整個朱仙鎮木版年畫印制規模很小,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上。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人已寥寥無幾,特別是傳統的礦、植物顏色磨制方法已鮮為人知,如不及時加以保護,朱仙鎮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很可能會徹底消亡。
哪吒鬧海
故事發生在殷紂王時,陳塘關總兵李靖,號稱托塔天王,而有三子,長子金吒、次子木吒,而三子哪吒出生時手拿乾坤圈,腰系混天綾。年方七歲時,下東海口九灣河洗澡。將混天綾放在水中搖擺,東海龍王敖廣命三子敖丙出宮查看。哪吒將混天綾望空一展,將敖丙裹下逼水獸,繼而用腳踩住,提起乾坤圈,向敖丙頭上砸下,敖丙現出元身,是一條小青龍,他們開始打斗,數回合后,敖丙被擒,被哪吒用乾坤圈打死,并被扒龍皮,抽出龍筋。
沈萬三
大明初年,全國首富為沈萬三,田產家業無法計數,還有三大奇寶。搖錢樹,金錢滿枝,搖動飛落滿地。聚寶盆,元寶滿盆取之不盡。鐵劈柴,火焰旺盛,燒火作飯不用柴煤。樓臺高閣金壁輝煌,妻室,丫環,仆女群起如云,而夸口說:能要窮了我沈萬三,非是天塌龍叫喊。后夜來人借鐵劈柴,說是五更借去,六更來還,而又家起煙火,火燒化為灰燼。
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于作海外貿易。”他是通過墾殖而積累原始財富的,接著善于利用別人的金錢,并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開展對外貿易活動,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從而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莊“以村落而辟為鎮”,也實為沈萬三之功。關于沈萬三富豪事,民間甚至傳說他有一只聚寶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至今,蘇州、南京、鎮江和浙北、安徽一帶仍廣泛流傳著關于沈萬三的發財、豪奢、田產、經商以及家庭生活諸方面的許多故事、傳說。
沈萬三的富有連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朱元璋都嫉妒,最終找了幾個借口,三次抄家,沈萬三流放云南,使得沈家又迅速地衰敗了。其下場也是極其可悲的,究其原因,是沈萬三有了錢財就錯誤地估計一切,認為錢是萬能的,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從而財大氣粗藐視一切,他與明太祖朱元璋共筑南京城中可見一斑。此處不是說他這樣做不對,而是方式方法的問題。在中國這一特別的土壤里,沈萬三的遭遇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鐵弓緣
太原西門外,有一座母女經營的茶坊“豪杰居”。16歲的女兒陳秀英相貌出眾,武術超群。家中有一祖傳寶弓,只有父親和秀英可以拉開。父親臨終留言:“再有拉開此弓者,擇其為婿。” 一日,太原府總鎮石須龍的牙將匡忠拉開此弓,與秀英定下良緣,三日后迎娶。誰料石須龍的兒子石倫也看中秀英,父子定下毒計,派匡忠押運餉糧,又命人扮強盜劫走。之后便將匡忠治罪發配邊關,臨別時秀英表示永不變心?镏覄t讓秀英母女去二龍山王富剛處避難。王富剛得知匡忠遭難,便投到王元龍部下,伺機查明匡忠之冤。秀英怒殺石倫,女扮男裝,化名王富剛,在投奔二龍山途中被王富剛未曾謀面的夫婚妻關月英虜上太行山,誤以為是真王富剛,便盛情款待,還授與兵權。秀英率兵攻太原,殺仇人,又叫匡忠出馬應戰。王元龍讓真王富剛出戰,二人對陣,卻不相識 。王元龍將匡忠由邊關調回出戰,秀英拿出信物,二人在陣前相認?镏、秀英、王富剛、關月英,終成眷屬,二龍山、太行山,兩支義軍共御來敵。
三娘教子
明代,儒生薛廣,往鎮江營業。家中有妻張氏,妾劉氏、王氏。劉氏生一子,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廣在鎮江,適遇同鄉人,以白金五百兩,托帶回家。不料其人吞沒白金,購一空棺,停厝荒郊,以為薛廣靈柩,回鄉報知張氏等,舉室嚎啕,使薛保運回靈柩安葬。后家漸衰落,張、劉不能耐貧,先后改嫁。三娘王氏深鄙之,誓與薛保茹苦含辛,撫養倚哥,送之入學,己則織布以易升斗之栗。倚哥在學堂被同學譏為無母之兒,氣憤回家,遂不認三娘為母,語語挺撞,三娘怒不可遏,將刀立斷機布,以示決絕。幸薛保竭誠勸導,母子始和好如初。薛廣在鎮江生意衰敗,后從伍,官至兵部尚書。十幾年后薛倚金榜題名,新科狀元。父子相認團圓一家,榮歸故里。而此時薛倚的大媽、親媽又丟棄自己的家都來認丈夫和狀元兒子,三娘勸張氏回家照顧老伴,勸劉氏也回家照顧老伴和幾歲的孩子。并告訴她們:欲嘗甜瓜自己種,自種苦瓜自己嘗。映證了古人一句話: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蕩蕩。演繹了一場令人感動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