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包辦婚姻 投入時代洪流
趙清閣是信陽人,生于1914年5月,她的祖父是清末舉人,常吟詩作賦,舅舅是進士。母親長于女紅,亦能詩會畫。趙清閣5歲時喪母,被寄養在當縣長的舅舅家,與表兄妹一起受詩書熏陶。趙清閣兒時最喜歡的讀物是信札。記得父親在外地工作,每寄家書回來,總是繼母先看,然后再讓趙清閣念給祖母聽;匦乓灿哨w清閣用祖母的名義代寫,繼母回信自己寫,不會寫的字就留空白,或叫趙清閣填上,或讓父親去猜。有時繼母也叫趙清閣代筆,她口述,趙清閣照錄,好處是賺點兒糖果吃,更大的好處是她學會了寫信,從信上知道了許多事情,懂得了不少人情世故、禮儀、規矩。趙清閣在信陽市讀完了小學和初中。一天,趙清閣無意中聽到繼母要把她包辦給一個不認識的人家為媳,她討厭這樣的封建婚姻,唯一的辦法就是逃離這個家庭。祖母把僅有的4塊銀元交給孫女,支持她出逃。她想繼續讀書,1929年的一個冬夜,15歲的趙清閣離開信陽,踏上了開往開封的列車。
趙清閣在開封有一個姨媽。她在姨媽家住下不久,就因不滿姨媽的嘮叨和勸告而離開了姨媽家。背井離鄉的生活令趙清閣意識到,自己唯有努力奮斗才會換回有尊嚴的生活。倨傲頑強的趙清閣從此投入時代的洪流中。
清流笛韻微添醉 翠閣花香勤著書
開封是趙清閣的福地。她憑借天生聰慧,沒經過專門訓練竟然考入開封藝術高中二年級插班,學習國畫兼攻文學。她十分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在校期間,她借閱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并由此產生了創作興趣,開始寫詩作文。多年之后,她在回憶1930年發表處女作的情形時說:“我第一次投了一首押韻的新詩給《河南民報》副刊,不想沒有幾天詩就發表了,還得到了稿費。這時候我還不太懂得‘名’的意義,只覺得能將心中的抑郁、憤懣寫出來,公諸于世,既痛快又有報酬,一舉兩得!從此我便經常向各報投稿,小說、戲劇、詩歌、散文、雜文什么都寫,我把一肚子怨氣都傾瀉到筆墨間。我不僅抨擊自己的封建家庭,也批評揭露親友的家庭。”1932年趙清閣高中畢業后,在河南大學中文系旁聽,并在河南救濟院貧民小學任教。開始發表作品并主編《新河南報·文藝周刊》和《民國日報·婦女周刊》。1932年,趙清閣寫了第一個話劇劇本,發表在開封的一個報紙副刊上。1933年她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插班,并在上海天一電影公司的《明星日報》兼任編輯。1935年“美專”畢業后,趙清閣回到開封,應聘至開封藝術高中教書,暑假時寫了些針砭時弊的雜文,刺傷地方當權者。一天深夜,幾個軍警借查毒品為名,抄了趙清閣的家,查獲一封“赤色分子”田漢的信和《資本論》一類的書,以“共黨嫌疑”罪將之逮捕,年底經師友保釋出獄。
文壇知己 一往情深
1938年,趙清閣在武漢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家老舍是“文協”總務部主任,她是理事會干事。當時,趙清閣剛滿24歲,老舍則已是名滿全國的大作家了。在共同的工作和戰斗中老舍把趙清閣看成知己。
1944年夏日,老舍應趙清閣之邀,書白居易詩《秋居》扇面相贈,老舍在落款處寫到“錄白香山秋居應清閣作家之囑,甲申夏老舍”。1945年10月23日,老舍與傅抱石一起到重慶蓮花池看望趙清閣,為趙清閣送行。傅抱石贈“紅楓扁舟”冊頁一幀,老舍當即揮毫在上面寫下了一首詩。
詩人牛漢在《我仍在苦苦跋涉》中敘述:趙清閣在重慶時和老舍關系十分密切,“一起從事創作,共同署名。后來胡絜青得到消息,萬里迢迢來到重慶沖散鴛鴦。”
1946年3月,老舍赴美之前,趙清閣創作了一篇短篇小說《落葉無限愁》,并收入自任主編的《無題集》中。小說敘述了有妻有子的邵環教授愛上未婚才女燦的故事,仿佛是她的一部自傳體小說。
陳子善在《這些人,這些書》中有篇寫趙清閣的:“趙清閣臨終前把老舍寫給她的七八十封‘情書’統統付之一炬,真是可惜!”在《滄海往事——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一書中,趙清閣僅收錄了老舍4封書信。筆者專門查閱了趙清閣晚年發表的許多懷念別人的文章,沒有一篇是專門寫老舍的,只是偶爾在一些文章中點到,而一寫到老舍,卻又有說不盡的欽慕。
《滄海往事——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一書中有一封老舍于1955年4月25日寫給趙清閣的信件,老舍說她總是為別人想,自己甘于吃虧。他稱她“珊”,自署“克”,那是趙清閣根據勃朗特《呼嘯山莊》改編的話劇《此恨綿綿》中主角安苡珊和安克夫的簡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后來的幾封,老舍稱她清弟、清閣,自稱“舍”,噓寒問暖,殷切之意,透在字里行間。
趙清閣一生著述多為話劇、電影劇本,亦有長篇小說、詩歌和散文。趙清閣一生多病,終生孑然一身,相伴她的是孤燈黃卷。她的人生之旅是孤獨的、寂寞的,又是豐富多彩的。1999年11月27日趙清閣在上海病逝,享年85歲!驹瓨祟}:趙清閣 在開封成名的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