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在蘭考的生平事跡
2013/2/8 9:04: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激勵蘭考人民抗災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同志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志,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難,在這個貧農出身的共產黨員看來,這里有三十六萬勤勞的人民,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九十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是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
焦裕祿同志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
第二天,當大家知道他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深入到農機調查訪問去了。他拜群眾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開座談會,全面了解災情及其原因,尋找救災辦法。同時,焦裕祿同志教育干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深入到每家每戶,了解情況,宣傳政策,進行思想發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
通過教育和發動,蘭考人民明確了前進方向,振奮起抗災自救的精神,堅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決心,信心百倍地改變多災多難的舊蘭考。
焦裕祿同志經常住在農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群眾中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農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聲,看到許多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對“三害”斗爭的革命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堿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更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焦裕祿通過調查,感概萬千。他說:“蘭考的貧下中農是革命的,他們有改變家鄉面貌,由窮變富的強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滿干柴一樣,只要崩出一個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二、統一縣委領導班子思想
蘭考是一個老災區。當時整個縣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災上。縣里有些干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向上,依賴救濟呢?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志感到:要改變蘭考面貌,干部是關鍵。“干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在災害面前兩眼望著縣委,縣委領導挺不起腰桿,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元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志要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干部同甘苦、共患難,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出貢獻,為基層干部作出榜樣,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后,他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當時,蘭考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雨紛飛。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國家運送蘭考一帶災民往豐收地區的專車,正從這里開過。也還有一些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踡曲在貨車上,擁擠在候車室里......。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對同志們說:“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再也講不下去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而心里卻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夜車站之行的含義。縣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干群團結奮斗,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回到縣委后,焦裕祿同志又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勁,鼓勵大家象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后來,焦裕祿又專門召開了一次常委會,回憶蘭考縣的革命斗爭史。焦裕祿說:“蘭考這塊地方,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先烈們并沒有因為蘭考人窮災大,就把它讓給敵人,難道我們就不能在這里戰勝災害”?
就這樣,一個“如何戰勝災荒,改變蘭考面貌”的大討論在全縣訊速展開了。縣委領導干部,紛紛走出縣委機關,到農村住隊蹲點。焦裕祿到許多重災村調查研究,通過走、看、問、記,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也發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的問題。他對縣委同志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只要看得準,干下去,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同志堅定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感染了縣委的領導,感染了全縣的黨員、干部和群眾。
三、親自掂一掂“三害”的份量
1963年2月,縣委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治沙、治水、治堿的斗爭,成立除“三害”辦公室。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并不等于現實,這澇、沙、堿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據這一想法,縣委先后抽調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當時,焦裕祿同志的肝病已相當嚴重,許多同志勸他不要下去,勸他在家里聽匯報。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他背著干糧、拿起雨傘,和大家一起在蘭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歸槽。干旱季節,他親自用舌頭辨別鹽堿的種類和土的含堿量。在同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焦裕祿同志不顧重病纏身,忍受著嚴重疾病的折磨,在風里、雨里、沙窩里、激流里,堅持度過了一百二十多個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個大隊,跋涉五千余里,終于摸清了蘭考“三害”的底細,全縣有大小風口八十四個,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個,也一個個經過丈量,編了號、繪了圖;全縣的千河萬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瀉洪圖。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堿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幸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志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一場群眾性的除“三害”斗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同干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一樣的莊戶人。”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志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復雜、坡洼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堿: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辟的總結,是焦裕祿同志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斗爭的真實寫照。【原標題:焦裕祿生平事跡】
來源:中國經濟網 時間:2008年08月27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