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開封

范仲淹與開封的故事

2012/5/14 16:10:16 點擊數: 【字體:



    六入京城 官居副相 慶歷革新 先憂后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真是一種光風霽月、日照江河的偉大高尚的人格境界。范仲淹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他的一生事業和政治追求無不與開封有關,他曾六入京師,官至相位,他的改革大業就是在開封進行的。

    凌云壯志沖九天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卒于皇祐四年(1052年)享年64歲。自幼喪父,母攜子改嫁朱姓人家。幼時曾在寺院讀書,后到睢陽應天府書院求學,宋時該書院和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及河南嵩山書院并為全國四大書院。辦學水平一流,范仲淹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正規教育。同學問他有何理想,他慷慨激昂地答道:“愿為宰輔,得時行道,或天下之命。”
       
    一日宋真宗路過南京(今商丘),書院學生爭睹圣容、競奔而去。而范卻坐誦如舊,不為所動。別人惜他錯失良機,他卻自信地答曰:“日后自見,也未必晚。”充分顯示了他遠大抱負的胸懷。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春,21歲的范仲淹金榜高中進士,并在開封參加殿試,因成績好參加了御賜的宴席。這是他政治生命的開始,不久被派往廣德軍去做司理參軍,負責處理獄案,他對這種九品小官的工作認真從事,大圣二年(1024年)被調往興化任縣令。在修通、泰、楚、海四州的捍海堤堰時,他和好友滕子京一起,歷盡艱辛終于修成一條數百里的長堤,橫亙在黃海灘頭,人們深情地將它稱為范公堤。不少災民因而得以救助而改為范姓。范仲淹初展抱負,口碑甚好。

    直言諫書驚帝京
       
    范36歲上調回京城做大理丞。這是他二入汴京,大理寺是當時的最高法院,他從此跨入京官行列。不巧母病故。因母改嫁未能葬蘇州,范夫人是商丘人,只好葬于商丘,范即回南京守喪三年。當時南京留守使晏殊聞范博學多才,特請他做應天府學的教務。范治學嚴謹、勤勉執教,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深得眾人好評。曾資助貧困生孫復(后為經學大師),推薦人才富弼(后為宰相)給晏殊,并抽空到嵩山書院講學,做客座教授。
       
    天圣六年(1028年),守喪期滿回京復職,經晏殊引薦榮任秘閣校理。雖然名義上是皇家圖書館的校勘和整理,實為皇上的文學侍從(顧問)。此間,范和仁宗多次接觸,對仁宗仁愛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生性耿直的范仲淹常直言諫書而不顧及情面。仁宗20歲那年,皇太后過生日,他見仁宗和百官在朝中為皇太后叩頭慶壽,認為家禮和國禮不可混同,如此則有損君主尊嚴,便上書請止,弄得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很不高興。引薦范的晏殊更是驚恐不安,趕忙勸范不要再這樣干了,一心為社稷著想的范仲淹何懼之有,干脆上書請求撤簾還政。依附于皇太后的一班官僚豈能容得他,范在京城立腳未穩,被貶官調赴河中(山西南部)通判。三年后太后病逝,仁宗即調范入朝任右司諫,工作就是評議朝事。此時又逢干旱和蝗蟲災害蔓延山東半島和江淮流域,范即上書請予救助。未果,范則廷中直問仁宗,如果宮中停糧,陛下該如何?仁宗頓悟,即派范去賑災。范以民利為大利,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可見一斑。
       
    在朝中范還敢于和權重位高的奸相呂夷簡作斗爭,他揭露呂廢新皇后的陰謀,并準備率百官在廷中與呂辯論。這次因得罪呂而又遭貶至睦州(浙江桐廬)知州,不久又調至蘇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往京城任開封知府,榮天章閣待制之銜,這是范第五次入汴。他在首都最高長官這個位置上政績頗佳,在歷任開封知府183位人中,他和包拯、歐陽修被譽為“三杰知府”。

    務實軍略平戰事
       
    范仲淹在知天命之年,又被調往潤州和越州(今紹興)做知州,這時北方發生的一件大事改變了他的命運。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西夏國后率兵十萬攻打宋的延州(延安),守將范雍無能戰敗,西夏兵掠地數百里。仁宗極為恐慌,派夏竦為前線主帥,韓琦為副帥,經韓推薦范任另一副帥領兵御敵,后又調尹洙至西線共同作戰。范的職務是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先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又榮膺龍圖閣直學士的銜,可見仁宗對范的希望有多大。
       
    范針對宋軍西北軍事長期懈備,戰斗力不強的情況,制定了“以守為攻”的軍事戰略對策。整頓軍紀,加強訓練,使老弱病殘退役,破格提拔猛士做將領,擴大民兵隊伍,筑建營壘,又派長子范純佑不斷去偷襲敵營。沒有糧草接應的西夏兵一籌莫展,戰斗力非戰即衰,軍心渙散,西北戰局大為改觀。西夏兵萬般無奈只好自己退兵。當時西北流傳一句話叫“軍中有一范,賊聞驚破膽”。而韓琦等人冒險攻敵中計,大敗而歸。這充分顯示了范公高超的軍事才能。

    大志難酬離汴京
       
    慶歷三至四年,仁宗陸續調夏、韓和范到京城分別擔任軍事機關最高長官,夏任樞密使,二人為副使。任命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范仲淹第六次入開封做朝官。 四位諫官全是大公無私的鐵面之人,人稱“四諫”。“四諫”一聲奏言,罷免了呂夷簡的相位,驅除了無為副相王舉正。仁宗任命范為參知政事(副相),面對日益交困的形勢,仁宗也轉向支持改革派了。他命范提出改革方案。
        
    范的“政為民設”的政治主張終于有了實行的機會,他和富弼、韓琦三人提出十條改革措施,這就是著名的“慶歷革新”。這場改革是以吏治為核心的,精兵簡政,撤換庸才,破格提拔優秀人才,擴大宰相的權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又派調查組到各地調研,懲治貪官污吏,還大辦教育,改革科舉考試辦法,由實用的議論文代替空洞的八股文。一個嶄新的政治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在形成,京城春光一片,形勢大好。
       
    然而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被觸動利益的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對改革派進行大舉反撲,編謊言、施詭計,以夏竦為首的一伙竟秘密買通石介的婢女臨摹石介字體書寫反逆的書信,編造范、富等人有廢黜仁宗的謊言,一時鬧得朝中人心惶惶,幾位諫官也被秘密調查,宮中大亂。而此時因宋夏已議和,政治危機解除,仁宗對改革已興趣不大,在此形勢之下,富弼請求外任避嫌,范自覺孤掌難鳴,便申請帶職視察河東。人走茶涼,慶歷改革措施紛紛被取締,這場革除弊政的轟轟烈烈的改革也就付如流水了。

    名文一篇傳千古
        
    慶歷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為以后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慶歷五年(1045年)初,在保守派的反撲中,范、富及改革派一一被貶出京城。富弼至青州,歐陽修去了滁州,滕子京到岳州(今岳陽),范赴邠州(今陜西邠縣),后又改為鄧州(南陽一帶)做知州,尹洙四處流浪,范公將他接來養病,他們之間互相作詩勉勵安慰,以此取樂。
  
    滕子京,字宗諒,河南洛陽人,范的好友。調往岳陽后,百廢俱興,重修岳陽樓,他將一幅岳陽樓圖送給范,請求他寫一篇岳陽樓記。
             
    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夜,秋風習習,月光明媚,范將此圖高高掛起,凝神構思。這位未到過岳陽的老先生仿佛入洞庭,登臨送目,伏案撰文,一篇流傳千古的佳作《岳陽樓記》誕生了。范仲淹心曠神怡,榮辱皆忘,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文送滕處,即找人書寫石刻。岳陽樓由滕修、范仲淹文,蘇舜欽書,邵竦篆刻,人稱“四絕”。文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脛而走,傳遍大江南北,成為有良知、有抱負的文官武將的人生座右銘,連仁宗聞之后也慨然稱頌。
       
    伊川山水葬先賢
       
    皇祐元年(1049年),范調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積金,對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義贈口糧,對婚喪嫁娶也均有資助(有俸祿的官員除外),這種善舉感動天下,全國范姓人民視范仲淹為圣賢而敬之。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他沒有選擇葬在蘇州,而是選擇了河南洛陽伊川。一方面其母改嫁無法入蘇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漢代的清詔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則天時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給兄信中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長子純佑、次子純仁(任過宰相)、三子純禮和四子純粹及九孫、六曾孫也葬在他夫婦周圍。
       
    北宋皇帝聞訊后難過萬分,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并親書褒賢之碑。紀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兩年方成,熱情飽滿,詞語生動。
      
    一代宗師,人格典范,精神領袖,千古楷模,范仲淹留給后人的人文遺產將萬世流芳。他一生六入開封、他的輝煌事業在開封進行,當與開封城結下難得的情結。作為當代的開封人,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偉人的名字。【原標題:范仲淹與開封】

來源:汴梁晚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汴梁晚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