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開封

一門二杰大名垂 掩卷聽雨月滿湖——悵望百年二曾祠

2013/10/21 10:55:43 點擊數: 【字體:

一門二杰大名垂 掩卷聽雨月滿湖——悵望百年二曾祠
(本文資料圖片均由劉海永供。圖為二曾祠建筑群。)


    當年,筆者在新街口讀書的時候,每次漫步潘楊湖畔,看見圖書館的樓影瑟瑟于湖光之中,暖風熏熏,煙柳輕攏,便感慨暗生,傳說中的“二曾祠”到底在哪里?環湖是臨街的房屋和曲折的圍墻,經詢問“老開封”才得知舊址在開封市刷絨街路北,就是現在的雜技團、圖書館一帶。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很大。他一手沾滿了鎮壓農民起義者的鮮血,一手維護著國家的統一與尊嚴,深受清政府器重。因文治武功,各地或建有祠堂紀念,但是同時建立祠堂紀念他們兄弟的只有開封。建立祠堂的許振祎,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咸豐初,以拔貢生參曾國藩戎幕。”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時任河東河道總督的許振祎為紀念其鄉試恩師曾國藩而建。因祠內祀武英殿大學士曾國藩及其九弟兩江總督曾國荃,故名二曾祠。

    曾氏兄弟一生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定論。二曾祠規模宏大,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大組院落。南北走向,又分為三進院;西組院系東西走向,東組院亦分為三進院。東西院落北邊系湖水區,其水面與潘家湖相通。祠內建筑典雅,古典內秀。里面樓閣參差、廊廡曲折、背臨湖水、院落幽靜,庭宇軒敞、風景宜人。

    二曾祠大門設在東院中軸線上,原為清式大式建筑,威武莊嚴,宛如宮殿,一對石獅踞兩側。門前柱聯云:“弟兄皆許國,出入冠諸公。”大門兩側排房為小式建筑,東西盡端為挑角亭,建筑為人字形坡頂。后來馮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時改大門為西式建筑。進大門是過廳,過廳的東西兩邊墻上鑲嵌著楠木框的大理石墻面。前院東西兩邊是對稱的南北走向長廊,長廊為雙坡小青瓦屋面,其外側支撐在院墻上,內側各有8根紅漆木柱支撐,院子中間是一條鵝卵石甬道,甬道兩旁石榴、翠柏、花圃點綴其間。

    前院北邊是東西走向的小式排房建筑,中間為二門過廳,過廳東西兩邊墻上亦鑲嵌著楠木框的大理石墻面。往北過二道門,是中院,東西兩側為南北走向的殿房,該房比前院排房高大,翅檐凌空挑角,有飄飄拂云之氣勢。中院四周遍植冬青,中有圓形魚池,大方磚鋪地。居西殿房中部為通向西院的過廳。中院北面是東西向雙坡小青瓦屋面的長廊,長廊中部為通往后院的三道門。長廊是由南北兩側紅漆木柱支撐,木柱之間由青磚花墻隔斷。后院東西兩邊建有南北走向的殿房,飛檐挑角,巍峨宏麗。東西殿房規格一致,唯西殿房約短于東側殿房二間,東殿房內供奉著曾國藩、曾國荃的牌位,為祭祀的主要場所。后院北側為一道圍墻把后院與北面的水面隔開,圍墻中部有一月門,過月門,經過五曲木橋即可到湖水區中的疊波亭上。疊波亭是由兩個聯成一體的六角形磚砌挑角亭組成。亭上曾有古人對聯:“萬變看云,可掃塵事;五色有鳥,時浮鏡中。”

    從中院的西殿房中間的過廳向西走,就到了二曾祠西大院的瓣香樓院,該院從南向北,依次為花腳,荷花池和瓣香樓,樓東側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瓣香樓位于該院的西北角,是二曾祠建筑群中最為高大的清式建筑,該樓坐北朝南,九開間,二層高。一樓南邊正中開門,兩邊各有4個長條型窗戶。門前東、南、西三面環以二層青石臺階。東西兩山墻處皆有二曲青石梯直上二樓,在二樓東西山墻偏南各有一門。二樓的東、北、西面有寬闊的走廊,廊寬約1.7米。走廊上方為飛檐,飛檐由12根粗大的紅漆木柱支撐著。每根木柱下設大石墩,上端雕刻有花卉圖案。該樓跨度較大,屋面為雙脊,雙脊兩端砌有獸頭,四角向上挑起,頗為壯觀。袁克文登瓣香樓,感慨萬千,揮毫寫下:“詩追梁苑、燈遠樊樓,今古風流同勝地;云接太行、湖沉艮岳,縱橫氣概遍高臺。”瓣香樓高三丈七尺,偉岸獨尊,北可眺望龍亭。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倉皇西逃,1901年11月12日,在返京途中抵達開封。在汴停留的32天中,慈禧曾與光緒皇帝以該祠為行宮,住在瓣香樓,在環鳳閣中設宴招待過外國使節。

    在現存的名勝古跡對聯中我們可以得知當年西院還有十賢堂,應該是紀念歷史上的十個賢者,具體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晚清文人裕寬題寫的對聯中可窺一二:“壯其文詞,一見誦憶;慕仰風味,匪為觀游。”許振祎也題聯:“文之至者罔不傳,昔者十賢,天地長留試卷在;我思古人悵莫見,顧詹四海,風云應共異才來。”

    從瓣香樓向西便進入到環鳳閣院,就是西面的院中院。環鳳閣為單層,設于該院東側,南北長,東西短,建于青石砌筑的平臺之上,臺上四周為青石鋪邊,內鋪金磚。大門位于東墻中部,四壁皆為彩色玻璃窗。屋面花脊坡頂,飛檐挑角。飛檐由16根紅漆木柱支撐,柱下設石墩。木柱與閣之四壁組成回廊,整個建筑考究精致。環鳳閣院的西側和南側為二排青磚、小瓦的坡頂建筑,北側為水榭。

    從環鳳閣院向西,走過水榭南邊的小橋就到了二曾祠最西邊的院落——西花園,園內遍布奇花異草,楊柳古槐點綴共間,環境十分幽雅。西花園的北、西、南三面為二曾祠的圍墻,花園的東北有兩間、西北有三間青磚小瓦坡頂建筑,估計為花匠雜役人員居住。

    在二曾祠大門口,視線穿過一、二、三、四道門,可直望到藍天碧水映襯下的碧波亭,園林中借景一法,此處運用得極為生動,給人以邃幽之感。從園門順走廊向東,大有曲徑通幽的情趣,從中院向西又使人感到了步步洞天的意景。

    后來許振祎改任廣東巡撫,死于任上。經河南籍官員奏請,在二曾祠的東偏院增設祭祀許振祎的附祠,即為許公祠,許公祠的所在之處,原先乃是二曾祠的一部分。許公祠“留祠正中五楹為祭祀地,余悉得充館用”,“計前后堂舍十有二間,分為藏書、閱書、經理等室,群房廄舍,以處夫役”;同時,“又撥二曾祠東北院之漪山房,為諸大府臨視燕坐之所”,即充當河南圖書館的貴賓接待室。二曾祠“前臨通衢,后瀕湖濱,既不鄰于工廠市場,又不在偏僻之區,以之作圖書館,實甚相宜。”河南圖書館的發起者們都對二曾祠情有獨鐘,幾經遷移,最終確定二曾祠作為其穩定的館址。當年姚雪垠就是在此處閱讀開封舊志,觸發創作《李自成》的靈感。建國初期河南省圖書館遷到省會后,此處為開封市圖書館所在地。1922年,馮玉祥第一次主豫時,由午朝門向東辟了一條馬路,路到二曾祠后拐了三個彎,將東湖的東南角隔了出來,成了二曾祠的小湖。“文化大革命”時拆樓填湖,據說現在的市圖書館主樓正立于原小湖及瓣香樓處。

    二曾祠整組建筑做工精巧,珠聯璧合,把亭殿樓閣,綠樹青草,奇花異卉,碧波曲橋等諸多景致融為一體,是開封清末時期把我國當時肅穆的北方祠堂建筑和江南園林建筑巧妙而有機結合的代表作。令人惋惜的是,這一組優秀的清末建筑由于保護不當,如今已經蕩然無存了。劉海永【原標題:一門二杰大名垂 掩卷聽雨月滿湖——悵望百年二曾祠】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 2012年5月1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