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入豫東鄉村采風到提煉繁雜的素材再到艱苦創作直至最終完成,整整7年。他在長達60米的民俗畫卷中,展現了300多個人物。借助人物的活動,他巧妙地將民風民俗完整地表現出來。當這幅民俗長卷首次展出時,受到國內外嘉賓和省領導的充分肯定。這幅長卷就是《中原嫁女圖》,創作這幅民俗長卷的是我市著名畫家張鐵軍。
生于1938年3月的張鐵軍,出于對民俗文化的熱愛和對中原熱土的眷戀,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其組畫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作品《做九圖》、《魚樂圖》入選新加坡中國藝術周展覽。1999年,他的作品《好日子》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2004年,他的年畫作品《抬花轎》獲全國金獎,并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美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他多次被評為市級先進工作者,其作品多次榮獲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6月5日,張鐵軍接受了記者采訪。談起民俗主題畫的創作,他說,沒有了民俗,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根。他說,只有保護住民俗,才能守住民族精神的家園。為了創作民俗主題畫,1999年剛剛退休的他就開始思考如何創作能反映中原民俗的主題畫。為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他關停手機,把喧囂和世俗關在了門外。經過認真梳理和審視,他把中原婚俗作為創作主題,以傳統中國畫技法和長卷的方式來表現。2001年,他深入豫東農村采風,了解中原農村傳統的婚嫁風俗。在豫東偏僻鄉村里,他住農舍、蹲地頭,親眼目睹了有著豐富信息的婚俗場面。他一一記錄下來,并寫下了大量的心得。兩年過去了,張鐵軍的采風獲得成功。接著,他又把重點選在攝取形象上。這項工作異常艱辛,從媒婆、轎夫、新娘、新郎到鬧房人的形象,他又花去了一年。2004年年底,他回到了創作室,專心投入到中原婚俗主題畫的繪畫創作中。他采取中國畫的傳統畫法,用水墨渲染,然后再將婚俗中的“紅”元素充實到畫面中。從初春到酷夏,從深秋到寒冬,他創作了整整4年,這是他脫胎換骨的4年,是他創造性探索民俗主題畫的4年,最終成功創作出《中原嫁女圖》。在2009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間,《中原嫁女圖》隆重展出,畫面上新娘的嬌羞、抬轎人的張張笑臉,展現出中原婚俗的獨特魅力。加之獨特的構思,獨到的筆墨,獨有的藝術語言,使雅俗共賞的傳統民俗畫卷承載了豐富、密集的優秀文化因子。備受鼓舞的張鐵軍,抓住時機,連續創作了民俗主題畫《十二生肖圖》和《朱仙鎮木版年畫考工圖》。特別是在《朱仙鎮木版年畫考工圖》創作中,從創繪圖稿、雕版工藝、彎刀裁紙到木版水印再到套色晾曬等工藝流程,他以獨具魅力的藝術語言一一再現出來。
由于張鐵軍長時間地投入到民俗主題畫的創作中,不媚俗,不隨波逐流,所以他的民俗主題畫不僅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他深情地說:“民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不可復制的財富,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民俗文化,盡自己的力量為民俗文化做點什么。”這就是一位七旬畫家的心聲。本報記者 楊杰【原標題:兀兀窮年精心繪長卷——記著名畫家張鐵軍的民俗主題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