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走、轉、改采訪團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連續3天走進民族樂器之鄉河南蘭考固陽鎮,探訪中國民族器樂的制作流程。
40多年前,焦裕祿在擔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期間,倡導大量栽種泡桐以改造生態。沒想到,原來僅作為治理風沙鹽堿的這些泡桐,卻成了蘭考民眾的搖錢樹。因得益于黃河故道獨有的土質,蘭考泡桐生就了紋路勻稱,透音性能好,音色絕佳的“藝術”特質,成為中國民族樂器最佳的音板原材,并占據市場九成以上份額,小小泡桐也因此價值萬金。
一棵樹齡15年的泡桐用作普通木料,按市價不過千元人民幣;而把它加工成古箏、琵琶等中國民族器樂,身價便上漲數十倍或更甚。固陽鎮徐場村是僅有150多戶、800人左右的自然村,但卻有大小樂器加工作坊30多家。
官方統計,蘭考全縣現有林地面積23萬畝,農桐間作43萬畝,其他農田林網、固沙林等近50萬畝,林木覆蓋率20.16%,這里也成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原標題:中新社記者走進中國民族器樂之鄉——河南蘭考)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