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敬堂大師對學生言傳身教,一絲不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朱仙鎮木版年畫杰出傳承者姚敬堂在認真刻版。
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朱仙鎮年畫線條粗獷,淳樸厚實,為使傳統工藝代代相傳,姚敬堂親自給學員講雕版制作。
朱仙鎮木版年畫色彩濃重,造型逼真,深受老百姓喜愛。
年畫采用水印套色,種類繁多,制作工作緊張而有序。
被稱為中國木版年畫鼻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
由開封向南20多公里,就到了至清末仍商賈云集的“大碼頭”——朱仙鎮。朱仙鎮再往南5公里,是一個風里都裹著黃土味的豫東村莊——腰鋪村。
中秋時節,叩響垂著枯藤黃瓜的青檐門樓下的鐵門環,隨著主人的應答聲,貼著一對紅綠裝裹的福祿財神的門板緩緩打開,走出一位微駝著背、鶴發童顏、笑容可掬的老人,像極了門上的神仙模樣。
老人名叫姚敬堂,今年81歲。當地百姓都說他和木版年畫一樣,是朱仙鎮的“寶貝”。可不是,如果不是20多年前,他把“破四舊”時沒被燒絕的幾塊老刻版從老藝人手中淘過來的話,如今被奉為“中國年畫鼻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也許早已消散于歷史的煙塵中了。
朱仙鎮木版年畫源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已有1200多年歷史。孟元老在所著的《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設年畫作坊,大量印刷木版年畫”,“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神、肫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
后來開封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
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光老百姓喜歡,連大文人也贊不絕口。魯迅先生在給版畫家劉峴的信中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作品。
2003年,馮驥才、季羨林、啟功等全國百名著名學者發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把突破口選定在朱仙鎮木版年畫上。
2011年,中國木版年畫博物館在朱仙鎮建成。目前,該博物館館內收藏有明代年畫雕版2塊、清代雕版23塊、民國時期雕版28塊,館內還首批接受到日本友人捐贈的中國清代以來的木版年畫1055幅、2塊清代雙面年畫古雕版和相關研究資料。
“人說我畫畫。
我說畫年畫。
年畫難畫年年畫,
畫不完人生百態苦辣酸甜,
畫不盡世間萬象善惡忠奸。
財神門神灶王爺,
年畫扎根在民間。
一年三百六十五,
天天盼的是過大年;
四季那個秋與夏,
走過冬天,又是春天,
朱仙鎮年畫傳萬年。”
年畫滲透著老百姓對生活最質樸的期許,作家劉林的這首歌詞,唱出了老百姓對年畫最質樸的情感,這應是朱仙鎮年畫得以世代傳承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