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開封

舍棄數十萬年薪 只為傳承“燈籠張”

2016/7/15 11:47:34 點擊數: 【字體:

舍棄數十萬年薪 只為傳承“燈籠張”
 

    張俊濤對一個老華僑印象深刻。

    那天,他所在的開封理事廳街38號院來了一個老華僑,一進屋就哭了。老華僑說,他找了一輩子,想找那種“宣紙做的、帶褶皺的、漸變色的花燈”,沒想到在這兒見著了。

    老華僑說,這種燈,就是他記憶中的“中國的燈”。

    張俊濤,“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5年前把他的祖宅——一座精美的四合院騰了出來,建成“汴京燈籠張”博物館。

    騰出祖宅建成博物館

    45歲的張俊濤,斯斯文文,他經常會抽時間到理事廳街38號院,給參觀博物館的人講解。

    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原本是張家祖宅,2011年,張俊濤把它騰了出來,建成“汴京燈籠張”博物館,里面掛著最有代表性的彩燈,對外免費開放。“這種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不好找,有人愿意每年出十幾萬元租下來開茶館,我都沒同意。”張俊濤說。

    由于是老房子的緣故,再熱的天也自帶一絲陰涼。張俊濤在設計之初盡量節約成本,在他看來,成本要是過高,就不容易維持下去。

    這些年,張俊濤接待過國內外的游客。“他們都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傳統的東西,這種感情,也讓我更加覺得建這個博物館是有意義的。”有個意大利的小伙子,臨走時還給他寫了長長的留言。

    張俊濤說,盡管國家也有各種博物館,但是這種展現傳統文化的,還是能帶給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汴京燈籠張”成金字招牌

    之前,張俊濤是開封一家保險公司的總經理,年薪數十萬元。2010年,父親張金漢去世,他辭職專門做燈籠。

    開封燈籠向來有名。自北宋起,上元觀燈,成為宋都萬民歡樂的節日。從此,制燈藝人和作坊相傳不輟。張家世代做燈,1901年,慈禧回京路過開封,河南巡撫松壽為慈禧建行宮,張俊濤的曾祖父張弘奉命率家人工匠為慈禧的行宮做燈,慈禧入住大加贊賞。清史載:“行宮陳設壯麗,儼然有內廷氣象,甚為滿意。”張弘一鳴驚人,汴梁人稱張弘為“汴京燈籠張”,從此,此名成了張家的金字招牌。

    張俊濤的父親張金漢,作為“汴京燈籠張”的第六代傳人,不僅繼承了家傳技藝,做出復雜的“八仙過海走馬燈”,還屢屢創新,運用現代科技,創作出了幾百種新款彩燈。比如,有會說會唱會叫的燈,有會跳會舞會走的燈。“金雞報曉燈”活靈活現,“豬八戒吃西瓜燈”妙趣橫生……此外,他還創作出了一種無骨架的燈,完全運用燈籠之間的幾何原理支撐,寓意“五谷豐登”。

    至今,在“汴京燈籠張”博物館里,還保存著張金漢的代表作品“千手千眼燈”,千手觀音坐在蓮花座中,每只手中的眼射出晶瑩的光亮,光彩奪目,觀音慈祥端莊、神采奕奕,且手臂均能伸縮轉動。

    燈籠 不僅僅是張家的

    1995年,張金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文藝家”稱號, 2008年,“汴京燈籠張”制燈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評論認為,“汴京燈籠張”的燈籠,既有傳統宮燈的古典華貴,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它集雕塑、年畫、剪紙、刺繡等藝術為一體,充分展示了民間藝術的風采。

    張俊濤對父親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說,從這一刻起,我們做燈籠的性質變了,以前是家里謀生的手段,現在是面向國家的傳承責任。”

    張金漢在生病之際,依然忙著做燈籠。他60歲才開始學Photoshop,不懂電腦,從漢語拼音學起,很快,他的Photoshop技術連大學生都夸贊。在他的工作室里,電腦、掃描儀、噴繪打印機、數碼相機一應俱全。在去世前,他完成了《中華彩燈大全》手稿。

    “可以說,父親為做燈籠耗盡了一生心血,我還計較什么呢?”張俊濤說。為了傳承技藝,張金漢生前打破了很多傳承的條框,把制燈技藝傳給了張俊濤兄妹,還招了一批學生。如今,張俊濤希望通過他的手,把“汴京燈籠張”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