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木版年畫原稱“門神”或“碼子”,外地商人稱為“花貨”,源于漢唐壁畫藝術,由“桃符”演變而來,為中國木版年畫源頭。始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傳承至今,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現被國際友人譽為中華瑰寶。2006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起源與發展
朱仙鎮木板年畫歷史悠久,源于漢唐壁畫藝術,由“桃符”演變而來。據傳 “桃符”起源于盤古時期,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代,后演變為桃木板上畫神像。相傳,唐代貞觀時期,丞相魏征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后,老龍王的鬼魂自覺委屈,便時常進入內宮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每逢唐太宗李世民入寢,時常聽到寢宮外有惡鬼野魅的叫聲,夢有鬼嚎,使得寢宮不得安寧,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早朝時說與重大臣,大將秦叔寶上奏說:“臣平生殺人如摧枯,積尸如聚蟻,何懼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裝以伺。”太宗準奏,夜晚秦瓊、敬德,穿上甲胄,守寢宮,太宗安然入寢。大將秦瓊、敬德守寢宮,太宗很不忍心。于是命畫工畫出秦瓊、敬德之像,立貼寢宮,太宗病愈入初。后桃木板上,又增加了秦瓊、敬德之像。從此桃木板上的畫像,亦有了名字,名謂“桃符”,亦稱“仙木”。宋代詩人王安石題除夕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荼蘇。千門萬戶重重日,從把新桃換舊符。”唐玄宗,夢鐘馗食鬼,畫鐘馗之像著之門闌或貼影壁墻上,謂之鎮宅神。
隨著五代、北宋時期,造紙業的問世,印刷術的興起,桃符而演變為紙張,木版印刷神像,叫做“門神”,亦稱“紙馬”。
北宋時期是桃符衰退,木版門神興起的交替時期,市場出售有桃板、桃符,也有門神。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神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此記載,真實地勾勒出了北宋時期京都開封已經出現了朱仙鎮木板年畫,京城內已有了朱仙鎮木版年畫作坊。又據沈括《補夢溪筆談》中記述:“熙寧五年(1072年)上令白二摹榻鐫版(吳道子畫鐘馗),印賜兩府輔臣各兩本。是歲除夕,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賜鐘馗之象。”這充分說明了北宋神宗時期,皇宮及官府大臣家中在除夕期間已經有張貼鐘馗的習俗,反映了北宋時期宮廷亦設有年畫作坊。宋·百歲富翁《楓窗小牘》載:“靖康(1126年)以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識者謂虎頭男子。”這充分說明了北宋時期汴京開封的民間年畫已達到蔚然壯觀普及的規模。據無名氏(明朝人)《如夢錄》載:宋時“紙馬鋪遍布全城”這說明在當時朱仙鎮木板年畫作坊已經遍布京城開封。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京城東京淪陷,開封城被金人占領,當時的年畫藝人四分五裂,四散而逃,這時朱仙鎮的年畫藝人部分留在京城開封,部分年畫藝人遷回原籍朱仙鎮,部分年畫藝人分布在京城四周及其它地方,但他們仍繼續以印制年畫為生。元、明、清時期,隨著賈魯河的開通,朱仙鎮成為賈魯河航運終點,系華中及華西至開封的陸路要沖,一度成為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由此一來朱仙鎮的商業迅速繁榮起來。隨著朱仙鎮商業的興起,散落在朱仙鎮周邊以及開封城附近的年畫藝人,逐漸地聚集此地。據《岳飛與朱仙鎮》一書記載:“鎮之最盛時期,明末清初,紅紙門神系舊習過新年之消用物,為鎮中最著名之特產,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余家,出品盛銷于臨近各省,大有獨占市場之勢。”明、清時期,朱仙鎮木版年畫已達到鼎盛,實有年畫作坊多達300余家。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年畫商號有萬同,老振興德等年畫商號。較著名的年畫商號有:萬同、老振興德、德源長、天義德、萬和、德隆泰、二合、永盛祥、振永源、萬盛昌、祥瑞成、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義和成、松茂義、三成義、慶源長、馬天興、協恒、晉源涌等門神老店。年畫遠銷全國各地及國外,據記載,明清時期朱仙鎮木板年畫,南銷江蘇及沿海各地,西到青海、甘肅、陜西、新疆,北至天津、北平、沽口、蒙古、黑龍江,東至徐州,外銷日本、緬甸、泰國、印度、俄國等國。據調查顯示,明清時期,天成德一家門神作坊,從業人員多達四百余人,清朝末年從業人員還高達二百余人,解放前夕僅剩六十余人。清末,隨著朱仙鎮商業的逐漸衰敗,年畫日趨蕭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全鎮年畫商號僅剩70余家。民國初年,全鎮年畫商號僅剩40余家。1938年日軍侵占朱仙鎮后,多數作坊遷往開封,或將年畫存版轉賣于開封城內的“南紙業”商號,產品仍名“朱仙鎮門神”,但其規模已今非昔比,至建國前夕,朱仙鎮年畫已極少復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帶來了文化繁榮的春天,當地政府組織老藝人恢復年畫生產、挖掘整理傳統民間藝術,使朱仙鎮年畫老店得到了回復,年畫內容和形式有較大發展。

二、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功能
朱仙鎮木板年畫作為優秀的民間藝術奇葩,在我國有著輝煌的歷史。從宋代的興起,到明、清時期的影響。它都蘊含著我國農耕文化以及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渴求和愿望。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朱仙鎮年畫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承載著“成人倫、助教化”的社會功能。歷朝歷代,朱仙鎮木板年畫作為特殊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漸漸的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無論是官宦貴族家庭,還是平民百姓,過年都有張貼年畫及門神的習俗,它不僅豐富了知識,還為春節增添了喜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知識同時,還是人們受教育和陶冶情操的課堂,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文化功能。
年畫在我國古代,是農民賴以生存普及農業生產知識、科技技能和農事活動的百科全書。比如一副《灶神》年畫,就基本涵蓋了農業生產、生活的需求。這幅年畫在當時基本成了人民群眾的“一家之主”,一家人的生活 “家典”,畫面上不僅有“農家歷”,而且還刻畫有一年四季、二十四節,通過年畫可以把全年的播種、管理、收割、儲藏等工作搞得一清二楚,人民群眾便可以此行事。此類年畫在設計時藝人還在畫面上刻畫出“招財進寶”、“搖錢樹”、“聚寶盆”等吉祥圖案,這充分體現了年畫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重要性,涉及農家事物的重要意義以及廣大人民群眾過上五谷豐登、歲歲平安的愿望,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灶君年畫可以看到,所以年畫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縮影。
朱仙鎮木版年畫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隨俗漸進,不斷地反映生活,適應社會,融合不同的畫種表現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朱仙鎮木版年畫自宋代以來種類和題材不斷增加,題材多源于歷史戲劇、小說演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中的人物故事。畫面有驅鬼避邪的,有吉祥如意的,有神話傳說的,有戲曲人物和戲曲故事的,有戲曲劇目的等等。年畫主要品種有:祭塔、哪吒鬧海、飛虎山、羅章跪樓、七仙女下凡、和合二仙、天官、牛馬王、五子登科、春秋圖、秦瓊打擂、貴妃醉酒、昭君出寨、長坂坡揣太子阿斗英勇戰勝張郃的趙云、銅錘換玉帶頂盔掛甲的趙匡胤與楊滾、撞山會戰之馬超和馬貸、岳飛大戰金兀術、文天祥、鄭成功、關羽赴會、八天錘大鬧朱仙鎮、桃園三結義、攀梨花征西等。建國初期隨著時代的發展,朱仙鎮木板年畫新增添了“發展生產”、“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婚姻自主”等題材的年畫。明清興盛時期朱仙鎮年畫刻板多達三百多套,后因朱仙鎮屢遭水患和兵燹洗劫,朱仙鎮木板年畫品種漸漸流失和損毀,據調查,目前僅現存古板100余塊,其中主板30余塊,其中明代板3塊,清代板22塊,最早的刻板為明代板,距今有近五百年歷史。
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僅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希翼五谷豐登、連年有余、婚姻美滿、平安吉祥、六畜興旺的美好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除惡、剛正磊落、和睦有愛的相互思想感情。同時,朱仙鎮木版年畫還是古代朱仙鎮戲曲活動的縮影。從現在搜集到的戲曲人物和戲曲故事及戲曲劇目的畫面來看,以歷史時期為序,主要有:商、周時期的“岐山腳”、“和合二仙”;春秋時期的“麒麟送子”、“重耳走國”;三國時期的“長坂坡”;隋、唐時期的“尉遲恭”、“馬上鞭”、“羅章跪樓”、“郭子儀帶子上朝”、“秦瓊、敬德”;五代時期的“茍家灘”、“火塘寨”、“李存孝打虎”;宋代時期的“加官晉祿”、“九龍山”;明代時期的“打洞房”;清代的 “施公案”等,神話傳說故事有:“哪吒鬧海”、“祭塔”等。
從畫面人物服裝、臉譜和人物造型看,均和當今豫劇舞臺所著服裝、臉譜,均與河南豫劇舞臺使用的服裝、臉譜近似,從這一點上看,足以見證了當時朱仙鎮戲曲繁榮時期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影響之深。長期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繁衍生息,生產、生活中,常常遇到自然災害、疾病、人禍等,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不可避免的痛苦,與此同時年畫不僅能夠讓人們尋找精神的寄托,還能給人美好的愿望。對于農民自身需求來說,年畫不僅能夠給人帶來種種天官神祗的庇護,而且還能夠使人們在一年之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衣食無慮的物資生活的保證。這種祈求,常常寄托在這種民間藝術的想像之中。年畫這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幾乎涵蓋了農業生產、生活安全的各個方面和家庭生產、生活、習俗、信仰的大部分內容,這中表現形式是濃厚的,對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屬性有強大的凝聚力。朱仙鎮年畫的文化功能以及藝術表現形式,自宋代以來,特別明清時期,時常扎根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土壤之中。長期以來,朱仙鎮木板年畫在我國民間流傳有驅鬼辟邪、鎮宅等功能,是驅鬼辟邪、鎮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個功能的保護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和重視,是我國新年必備之物,在我國民間以朱仙鎮木板年畫做為敬神方式,迄今還是廣大人民群眾最歡迎的敬神方式。按中原習俗,朱仙鎮木板年畫還有避債之功效。據了解,在中原地區多個城市、鄉村的廣大居民、親朋好友、鄰里之間,迄今保留還有,“年三十貼花門,貼上花門不上門”的習俗,據說“年三十家家戶戶張貼門神,一旦門神貼上門,所有討債的人便不再上門討債”所以朱仙鎮年畫還有避債的功效。
三、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吸取了歷代傳統的繪畫技巧,運用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特征,進行刻畫,不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而且還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集中體現了廣大民眾的風俗和信仰。朱仙鎮木版年畫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民俗情趣強烈,風格獨特,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美學價值等,同時還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社會價值等。
朱仙鎮木板年畫,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和藝術手法,充分體現了中原勞動人民憨厚純樸熱情豪放的性格和審美情趣。朱仙鎮木板年畫的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夸張,色彩艷麗等,充分體現出了朱仙鎮木板年畫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朱仙鎮木板年畫題材廣泛,題材多源于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和人們所喜愛與敬仰的英雄豪杰,不同的年畫作品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不同時期的英雄人物等,對研究我國歷史學、文字學、民俗學、服飾演變、戲曲發展歷史提供了直觀的實物史料,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朱仙鎮木板年畫是民間藝人智慧藝術的結晶,是中原地區傳統而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存,這一民間藝術不僅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還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廣大民眾的風俗和信仰,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
陳文斐(作者單位:開封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