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夏朝都城的遷徙與定都老丘

2013/11/9 11:09:12 點擊數: 【字體:

    越來越豐富的古都研究成果表明,開封一帶早在夏代以前就孕育著燦爛的人類文明,是我國華夏文明發祥、傳承的重要地區之一。夏朝時期達到鼎盛,200多年的定都老丘即是明顯例證。下面刊登的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撰寫的關于夏朝建都開封老丘的文章,以充足的資料證明了這一點。由此不難看出,開封七朝古都的稱謂是不準確的,至少應是八朝古都;而開封的最早建城時間距今也不是2700多年,應是4000多年。

    一

    開封是一個古老的都城,學術界與社會各界大多認為開封是七朝古都,而實際上開封是八朝古都。夏王朝享國471年,僅以開封老丘為國都就有216年。夏王朝十遷國都,在其他都城一共105年,老丘時期是夏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其都城也從黃河流域的山西南部高地向平原遷徙。有夏一代,共有九次遷都。

    二

    夏后禹的陽城最早當在晉南。《史記·吳太伯世家》《索隱》云:“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虛。”陽城所在指夏虛,即晉南安邑地區。

    夏后禹為了避開舜勢力的控制,將都城陽城向黃河之南的平原進行了遷徙。遷徙后的陽城,在遠古時期的雒邑,即今河南洛陽一帶。《逸周書·度邑解》:“自洛延于伊,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在河南洛陽一帶,伊、洛二水之間。《國語·周語上》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吳)韋昭注曰:“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也。”《史記·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

    1976年在河南登封郜城鎮發現了一座春秋至漢代的古城遺址,其中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有“陽城”、“陽城倉器”字樣的陶文,證明該城址就是春秋至漢代的陽城。地下出土實物與文獻材料對照表明“禹都陽城”可能就在附近。登封郜城鎮發現的陽城,當是夏禹從晉南遷到河南之后,將新的都城仍名為陽城之地。帝舜之都城為都(今山西臨汾)。而當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之后,為避開帝舜的影響,大禹把都城遷到了今河南西部,即原來崇伯國的境內,今豫西古雒邑一帶。

    古籍上也有認為,陽城在今開封陳留一帶。

    大禹的母親部族有莘氏,即古有莘國,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史記·夏本紀》“按《系本》鯀取有莘氏女”。(唐)張守節《正義》引 “《括地志》云: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陳留風俗傳》云:陳留外黃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有莘氏女生禹。有莘氏,姒姓,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陳留鎮。

    (宋)李等編著的《太平御覽·州郡部一·敘京都》記載:“《世本》言‘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于戰國大梁魏都,今陳留浚儀是也’。按經傳曰:夏與堯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也。故五子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言自禹至太康與唐虞不易都域也。然則居陽城者,自為禹避商均時非都也。”

    李認為,“河北冀州”指的是山西南部,而“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的“陽城”還不是夏的都城,只是禹避商均時的一個地方。然而這足以說明大梁之南的陳留浚儀是夏禹發祥之地。

    也有人認為陳留是夏朝都城的。如(宋)王應麟在《通鑒地理通釋·歷代都邑考》“夏都”條下云:“《皇王大紀》禹都于安邑。《世紀》鯀封崇伯國在秦晉之間。禹受封為夏伯,在《禹貢》豫州外方南于秦漢屬潁川,本韓地;今河南陽翟是也;受禪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世本》言‘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

    李、王應麟都引用了《世本》所說“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的記載,說明宋代人還見過《世本》這部書。《世本》記載“夏后居陽城”,即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是有歷史根據的。

    但是在這里我們還不把開封陳留當做夏都,只是夏禹的發祥地。

    夏后禹三遷陽翟。《漢書·地理志上》說:“潁川郡陽翟,夏禹國。”這個記載說明大禹的都城曾經遷徙到陽翟。《史記·夏本紀》亦云: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夏臺,又名鈞臺,即陽翟。陽翟,今河南禹縣。《左傳·昭公四年》云:“夏啟有鈞臺之享。”杜預注:“啟,禹子也。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陂,蓋啟享諸侯于此。” 夏后啟曾在陽翟鈞臺宴饗諸侯,陽翟當是夏后禹、后啟的國都,是夏人三遷之都。《后漢書·郡國志》云:“陽翟,禹所都,有鈞臺。”(梁)劉昭注:“晉《地道記》云:去雒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

    太康四遷斟。《史記·夏本紀》《索隱》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括地志》云:“故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斟,在鞏縣西南,當是夏后太康的都城。仲康亦居斟。

    夏王朝到太康時期開始衰落,并且曾一度喪失政權,史稱“太康失國”。《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夏朝德衰,而后羿自(或說在今河南滑縣)遷于窮石(約今洛陽市南)。羿在窮石滅了夏朝,奪取了夏的國家政權。《史紀·夏本紀》云:“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作五子之歌。”夏的政權一度為羿所奪。

    羿,又稱“有窮后羿”,“后”即是君,是東夷有窮氏部族的酋長,善射,有 “羿射九日”的傳說。后羿奪去了夏人的政權之后,亦是以斟為國都。后羿自恃善射,不理政事,不用賢人,而用寒浞為相。寒浞又殺了后羿。夏的一個賢臣靡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附近)部落。靡自有鬲氏起兵,又重新召集夏與后羿二國之余民,滅掉寒浞,而立太康的后代少康。少康由是恢復了夏王朝。

    夏王朝于相時期五遷商丘。《竹書紀年》記載:仲康死后,“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這里的“商”當是商丘。《汲冢古文》云:“相居斟灌。”《今本竹書紀年》卷上記載: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括地志》云:“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時相與羿居商丘。羿既見殺,故相出居斟灌也。”斟灌,一說在今山東省壽光縣,一說在帝丘(今河南濮陽一帶)。夏后相所居的斟灌當是后相逃亡所居之地、依附之國。

    夏王朝在少康時期復國,少康是相的兒子。《史記·吳世家》云:“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滅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緡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為有仍牧正。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后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少康得到有虞氏的幫助,聚集夏民眾,建立了政權機構,遂滅有過氏,從而恢復了夏王朝,這就是舊史書上所說的“少康中興”。

    夏少康六遷原。“少康中興”之后,《今本竹書紀年》卷上記載:“帝少康十八年,遷于原。二十一年,陟。”原,徐文靖《竹書箋》卷三引“《郡國志》云:河內軹縣有原鄉。《左傳》杜注:沁水西北有原城,蓋少康自夏邑遷原也”。即今河南省濟源市境。少康遷原之后三年死去。

    夏后杼七遷老丘。夏后杼即位五年后,就把國都由“原”遷到老丘。老丘,就是人們在原來的高地上又用土堆筑起來的高臺。《今本竹書紀年》卷上記載:“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遷于老丘。”《左傳·定公十五年》記載:“夏五月,鄭罕達敗宋師于老丘。”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六上《列國地形犬牙相錯表》云:老丘,“陳留縣東北四十里有老丘城,為宋老丘地。定十五年‘鄭敗宋師于老丘’,即此”。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三引《纂》“今河南陳留縣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老丘就在今開封市陳留鎮東南。

    根據《今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夏后杼遷都于老丘之后,老丘作為夏都經歷了六世:帝杼12年、帝芬44年、帝芒58年、帝泄25年、帝不降59年、帝扃18年等,共216年的歲月。

    夏后廑八遷西河。《今本竹書紀年》卷上記載:“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夏桀九遷斟。《今本竹書紀年》卷上:“帝癸(一名發),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帝癸,即夏桀,又遷都于斟。

    由此可見。夏王朝一遷陽城(山西),二遷陽城(河南),三遷陽翟,四遷斟,五遷商丘,六遷斟灌,七遷原,八遷老丘,九遷西河,十遷斟。夏王朝經歷471年的歷史,共有10次遷都。

    三

    《今本竹書紀年》卷上記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夏桀時期,夏王朝亡。夏王朝經歷十四世、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的歷史。自帝杼在老丘建都,至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居西河”止,夏王朝竟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夏朝的六世國王、經歷216年的歲月。如果除掉夏王朝自太康失國,經過仲康、相,直至少康的60余年,因那時夏人并沒有控制夏國家的政權,夏國家處于“無王”時期,再除掉大禹“公天下”執政的45年,那么夏王朝享國471年,僅在老丘為國都就216年。夏王朝十遷國都,在其他九個國都一共115年,可見老丘在夏代歷史地位的重要。老丘時期是夏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老丘在開封陳留一帶,也是大禹母族所居之地,是夏王朝的重要都城。但是由于開封地區受黃河泥沙的千年淤積,現在很難見到老丘遺址了。 然而考古工作者在距開封東北郊20公里左右的杜良鄉發現一個名叫“國都里”的村莊。“國都里”確實比周圍的地方高,據說過去黃河水泛濫時,周圍居民都到這個村避水。相傳“國都里”的地名就是根據夏人建都老丘而流傳下來的。開封市文物工作隊曾在這里進行過考古探查,用“洛陽鏟”先地下探查10多米,發現一些夏商時期的陶片。但是由于這里是黃泛區,黃河泥沙淤積太厚,無法向下進一步探查。“1998年夏季,開封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商(丘)開(封)’高速公路建設所開展的文物勘探中,在位于‘國都里’村北1.5公里的劉京寨村北部,曾探明一處大型的古文化遺址,部分探孔在距地表12米~13米的深度,出土有明顯具有夏商時期文化特征的殘碎陶片,這無疑為今后尋找夏都老丘遺址提供了重要線索。”“1989年~1990年,在與‘國都里’不遠的杞縣段崗、朱崗、牛角崗三遺址的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屬于二里頭文化的遺物,可見至少在夏代晚期,開封以東地區已經屬于夏的版圖。”

    夏王朝滅亡之后,西周王朝又把夏人后裔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是為杞國,說明河南省杞縣可能就是夏禹的故里和活動的故地。這些都向人們傳遞著大禹故里在今開封陳留的信息。

    自帝杼在老丘建都,夏王朝竟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六世國王、經歷216年的歲月在開封,開封老丘是夏王朝最重要的都城。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開始“居西河”。帝廑“居西河”也可能是由于自然災害的原因,如當時“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也可能是東方商部族的興起使帝廑感到壓力,希望離開東部的老丘,遷居“西河”,以避其鋒芒。作者:李玉潔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2-09-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