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烹飪協會將在開封隆重舉辦“中國廚師節”,并在杞縣葛崗鎮空桑村舉行伊尹塑像揭幕儀式。夏商時期的“伊尹”,不僅輔弼商朝五代帝王執政,在中國歷史上享有“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第一個賢能相國”、“元圣”、“帝王老師”諸多美譽,同時還“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后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享有華夏“烹調之圣”、“烹飪始祖”、“廚圣”和“中華廚祖”的盛名。
但是,長期以來關于伊尹“出生地”和“耕作地”之爭,河南開封、洛陽嵩縣、山東曹縣、山西萬榮等地一直在激烈進行之中,至今沒有公斷。開封作為今年舉辦“中國廚師節”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東道主,能擺上怎樣的文化盛宴滿足天下烹飪英才探訪“中華廚祖”伊尹故里的渴望?又能展現怎樣真實的歷史讓開封是“中華飲食文化發源地”之稱令人信服?
為此,有必要對伊尹出生地“有氏”、“莘國”、“空桑”、“伊水”等歷史淵源進行深入探討,真實、客觀地發掘出開封無愧于擔當“中華飲食文化發源地”的人文歷史傳承。
一、伊尹出生于夏代的“莘國”、“空桑”
在記載伊尹生平的相關史料中,大多會出現“有氏”、“莘國”、“空桑”、“伊水”等人文地理名稱,而國內學術界在探討伊尹歷史的時候,往往將“有氏”、“莘國”、“空桑”、“伊水”等分別進行研究,明顯具有各取所需的傾向,結果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南轅北轍,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觀歷史情況。
為此,我們擬從多個歷史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以達到對伊尹時期人文歷史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和判斷的目的。
(一)伊尹出生于有氏的“莘國”。有關伊尹出生于古“莘國”的歷史,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有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漢代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也記載:“伊尹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以王道,湯舉任為國政。”其中“”,通“莘”;“有”,也稱作“有莘”;“有氏”應為“有莘氏”。
對此,東漢末期訓詁大家高誘在注釋《呂氏春秋》時說:“讀曰莘。”民族史專家何光岳也認為,“商代的洗(同冼)方是古代有莘氏,即辛人的一支”。
可見,、洗、冼、辛、莘等字,在古代同音,是通用的。古“國”,即古“莘國”。這種觀點在目前國內學術界是被認可的。
(二)夏代“莘國”和“空桑”同在一地。戰國前期的鄭國圃田(今鄭州)人、道家學派的先驅者列御寇,在《列子·天瑞篇》中記載說:“伊尹生乎空桑。”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引用東漢著名學者皇甫謐的記載說:“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唐代學者李亢在《獨異志》中也記載:“伊尹無父,生于空桑中。”
其中戰國前期列御寇等記載的“空桑”,具有空朽老桑之木和人文歷史地名雙重含義,與戰國后期《呂氏春秋》中的“空桑”同義同地,卻比《呂氏春秋》的記載要早160多年。
可知,“有氏”,即“有莘氏”居住的“莘國”,也稱“空桑”,彼此雖異名但卻同地。
(三)“空桑”、“莘野”為“莘老”伊尹隱耕之地。由于伊尹出生的“空桑”與“莘國”同地,所以伊尹在未遇到商湯之前曾耕桑于“莘國”的郊野,也稱“莘野”,隱居樂道,被稱作“莘老”。
據《晉書》記載:“莘老負金鉉以陳烹割之說,齊客當康衢而詠《白水》之詩。”其中“莘老”,就是指具有三公之位的伊尹;“陳烹割之說”,是指伊尹投奔商湯后解釋“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孟子》也記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東漢經學家趙岐注釋說:“有莘,國名。伊尹初隱之時, 耕于有莘之國。”后人以“莘野”泛指隱居之所。
(四)夏代“莘國”、“空桑”的地理位置。盡管我們至今尚未看到漢代之前關于“空桑”具體位置的描述,但是在漢代之后,這種描述已經明確而具體了。
三國時期,便有了伊尹生在陳留“空桑”的明確記載。蜀漢史學大家譙周在《古史考》中記載說:“伊尹生于空桑,陳留有空桑故城。”其中“陳留”為開封上古時期“陳”、“留”二字的合稱,這里是陳、劉二姓的原始發源地。
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任在《地記》中認為:“空桑,南杞而北陳留,各三十里,有伊尹村。”這表明,“空桑”在南朝時期之前已有了“伊尹村”名稱。唐初李泰主編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記載說:空桑“在汴州陳留東,故莘城是也”。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志》,是我國現存最早且較完整的地理總志,該志也記載說:“汴州陳留縣古莘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古莘國也,此即湯妃所生之國,伊尹耕于是野者也。”開封陳留的“空桑”、“莘國”、“伊尹村”同在一地,與前述的伊尹隱耕之地完全吻合。
雖然,古人在史料中有的記載伊尹生于“空桑”,即“伊尹村”;有的記載伊尹耕于“莘城”,即“莘國”,但是,伊尹出生并耕于“有氏”、“空桑”、“莘城”、“莘國”、“莘野”的認識卻是共性的,而且十分具體。
到了宋代之后,此類記載更加詳細。
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空桑在雍丘。”南宋史學家羅泌在《路史》中解釋說:“(空桑)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則陳留矣……伊尹,莘人,故《呂(氏)春秋》、《古史考》等俱言伊產空桑。”南宋學者周輝在《北轅錄》則進一步解釋說:“自杞西行二十里過空桑,伊尹所生之地。”
這些史料中記載的“雍丘”、“南杞”,是指開封陳留東南部的杞縣,這里在商、周時期是夏禹“有姒氏”后裔東婁公的“杞國”;“北陳留”,是指杞縣西北部的開封陳留。陳留,是西周武王封給舜帝后裔陳胡公的“陳國”,三番作亂被平叛后,周公旦把“陳國”遷往淮陽一帶,將十弟“老幺”聃季載封于此地,稱為公爵“聃國”。“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聃國”也稱“沈國”,國都在陳留東北約22.5公里的“國都里”,即“老丘”。
傳說開封陳留北部的“老丘”,也稱“老幺墓”,是聃季載的封地和葬地。西周中期,“聃國”被入侵中原的東夷人肢解,一部分“聃”人,即“沈”人遷徙到了河南沈丘一帶。沈人后因幫助周朝驅逐東夷人有功,被封為子爵“沈國”,也稱“沈子國”。清代冼寶干《嶺南冼氏宗譜》中關于“‘冼氏’源出‘沈氏’。‘莘國’也稱‘國’,是商湯宰相伊尹的出生地和伊水所在地”的依據,就由此歷史傳承而來。所以,“莘”字與“沈”、“聃”字也可以互通。
“空桑”位于杞縣、陳留之間的葛崗鎮空桑村。由于“空桑”為古代“伊水”流經之地,當地有古“伊”氏存在,而伊尹又因“伊水”而得名,所以后人也稱“空桑”為“伊尹村”。
這與戰國前期《列子》、后期《呂氏春秋》中記載的“空桑”、“有氏”、“有莘氏”、“莘國”同為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