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獨領風騷的酒文化大國,不僅釀酒歷史悠久,釀造工藝精湛,各式美酒繁多,而且酒與文化結合最為異常緊密,可以說酒無處不在,或迎春、或過節(jié)、或賀喜、或祝壽、或哀挽、或慶捷、或待客、或聚會、或詠物言志、或觀景抒懷、或抨擊時弊等,“酒”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功高至偉。
何為“酒人”?即好喝酒的人,好喝酒而成習慣,常喝酒而成癖好,以酒為樂,以酒為事,無甚不可無酒,無酒不可成其人,言其人必言其酒,是可謂“酒人”。由此說來,酒人是一切愛酒、嗜酒者的統稱。
酒徒與醉龍
在汴地與宋代有幾位中國歷史名人,飲酒之多與文才之豪可謂相輔相成。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杞縣高陽的酈生就成了嗜酒不要命而放蕩不羈的代名詞。高陽酒徒因而也名揚天下,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東漢末年的著名文人蔡邕,陳留圉(今杞縣人)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這么一位大才子,就愛喝酒,每飲無拘,常“飲至一石”,又“常醉在路上臥”,當時人送其雅號,戲稱其為“醉龍”。
竹林大小阮
阮籍是一代文學、思想大家,《晉書·阮籍傳》說他是:“容貌瑰杰,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閉戶視書,累日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阮籍雖為步兵校尉但仕而不治事,他終日“飲酒昏酣,遺落時事”,主張“天地生與自然,萬物生與天地”,“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其詩長于五言,《詠懷》80余首,對當時的黑暗多有譏諷,F尉氏有嘯臺以紀念阮籍。其侄阮咸也是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并稱“大小阮”。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喜弦歌酣宴。不理世事,唯知豪飲。據載:“阮氏宗族集會飲酒、阮咸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這時有群豬湊上前飲其酒,阮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曾與豬共飲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豕飲”典故。阮咸一生與酒相伴,常醉不醒,騎在馬上左搖右晃,“如乘船行波浪中”。
醉圣在汴州
一個女婿半個兒,唐代詩仙李白離開長安后,在汴州(開封)住了十年之久,“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李白在汴與杜甫、高適攜手登吹臺飲酒賦詩的佳話千古傳唱。李白在汴期間與宗楚客的孫女宗氏結為夫妻。
李白被人稱為“醉圣”。嗜酒如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他遺留給我們后人的千余首詩中,約有一半以上含著酒味,從詩中飄出濃郁的酒香?梢哉f李白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者。
李白愛酒的原因和思想基礎是什么呢?“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李白愛酒、飲酒的方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獨飲、與人共飲、群飲,天天飲、一年四季地飲,常飲、常樂、常醉。
獨飲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還自勸自飲,“獨酌勸孤影,聞歌面芳林”。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的高雅情趣。
飲酒時,毫無時間概念,從不計時候,只飲到“對酒不覺暝,薄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一笑復一歌,不知夕景昏”。
與人共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別人不飲酒時,他嘲笑人家“地自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在酒宴上,不拘禮節(jié),呼喊著別人的名字“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勸人喝酒是李白的嗜好,“勸酒相歡不知老”,以勸酒為樂。
李白喝酒,豪飲狂喝,“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中宵出飲三百杯,明朝歸捐二千石”、“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悉不來,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龍泉解錦帶,為爾傾千觴”、“今與不盡杯,留歡更邀誰”。三百杯、千觴、二千石,皆說明了李白豪飲的程度。
李白飲酒到了如此地步,原因是什么呢?李白在《笑歌行》中說:“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男兒窮遇當有時,屈腰向君君不知。”、“昔日繡衣何足貴,今宵貫酒與君傾”、“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些詩句說明了李白憤世嫉俗、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和不向權貴折腰的傲骨。
杜甫評價李白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綜觀李白飲酒,以酒澆愁、以酒抒懷、以酒自慰、以酒助興、以酒喻景、以酒譏政,等等,酒助李白寫下了千古名句,李白的飲酒又推動了中國酒文化的發(fā)展。
杯酒釋兵權
步入宋代,有關“酒”的故事就更多了。“杯酒釋兵權”是最著名的典故。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遂與大臣趙普一起策劃了迫使各地禁軍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先有宋太祖在宮中設置盛大酒宴,款待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一批高級將領。然后在他們酒興正濃之時,趙匡胤屏退左右,給他們講了一段自己的苦衷:“我非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jié)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石守信等忙問其故,趙匡胤解釋道:“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石守信等人聽了這話,都極度惶恐不安,急忙跪下叩頭說:“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趙匡胤回答道:“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于是,赴宴的幾位高級將領只好向趙匡胤請求“可生之途”,趙匡胤安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yè),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這樣,趙匡胤在酒宴上不費血刃就將各位將領的兵權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
豪飲石曼卿
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載:“石曼卿磊落英才,知名當世,氣貌雄偉,飲酒過人,有劉潛者,亦志義之士也,常與曼卿為酒故。聞京師河行王氏新開酒樓,遂往造焉。對飲終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所飲過多,非常人之量,以為異人,稍獻肴果,益取好酒,奉之甚謹。二人飲啗自若,傲然不顧。至夕,殊無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宣傳王氏酒樓有二仙來飲。久之,乃知劉、石也。”又,張舜民《畫墁錄》卷一載:“蘇子美(舜飲)、石曼卿(延年)輩飲酒,有名曰鬼飲、了飲、囚飲、鱉飲、鶴飲。鬼飲著,夜不燒燭;了飲者,挽歌哭泣而飲;囚飲者,露頭危坐;鱉飲者,以毛席自裹起身,伸頭出飲,畢復縮之;鶴飲者,登杪而飲。”
從這則文獻記述和其他零星文獻記載,宋人飲酒的方式方法可謂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除以上囚飲、鱉飲、了飲、鬼飲外,還有巢飲、牛飲、對飲、豪飲、夜飲、晨飲、轟飲、劇飲、痛飲、晝夜酣飲等名目。
又據《湘江野錄》記載,石曼卿飲酒過人,對朋友高僧秘演說:“我俸祿輕薄,不能盡興痛飲,同僚還來搶我酒。”秘演說我給你找個有錢的主,這個主叫牛監(jiān)簿,他常對秘演說:“我雖薄有資產,但出身賤微,難近清貴。很想結交些名流,請你給我引見。”石曼卿見了牛監(jiān)簿,問他住在哪里,牛監(jiān)簿說在繁臺寺旁,石曼卿與高僧秘演同登繁臺,寬衣解帶,高聲放歌,飲至日落。石曼卿醉后十分高興,他說“此游可記”,便用毛筆題寫道:“石延年曼卿同空門詩友老演登此。”牛監(jiān)簿說:“塵賤之人,有幸獲侍陪,乞掛一名以光賤跡。”曼卿大醉,握筆沉慮,目演揚聲諷曰:“大武生捧硯用事可也。”演以為言。竟題曰:“牛某捧硯。”后有人戲此事為“捧硯得金牛”。
由于石曼卿飲酒太多太豪太狂太縱,未嘗一日不醉。引起了朝廷的極大關注,據沈括《夢溪筆談》卷九載:“……仁宗愛其才,嘗對輔臣言,欲其戒酒,延年聞之,因不飲,遂成疾而卒。”國家一把手的話本為愛其才,勸其戒酒,誰知,無酒為伴的石曼卿竟因無酒而亡。
以上只是開封歷史上幾位飲酒名人,宋以后不乏代表者,今不贅述。
關于飲酒時的酒德,久住京師開封的大詩人黃庭堅對酒的理解是:“四座歡欣觀酒德,一燈明暗又詩成。”“酒德”兩字是指飲酒后無矯飾的真實本性,真情感、真心腸、真身份。在酒精刺激作用下,君子尤君子,小人露原形。因而,飲酒后不至醉,不及亂、不誤事、不泯性、不傷身、不亂語,且能慎于思、敏于行、果于事,這才是“酒德”,這才是飲者的理想境界。
最后,殷切希望汴城酒業(yè)多造美酒佳釀,創(chuàng)出自己的品牌,豐富廣大群眾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