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八朝古都”的來龍去脈

2013/10/24 10:49:00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眾所周知,開封因是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以及金的建都之地,故被稱為“七朝古都”。近年,我市文史專家關注著開封的歷史,為這片火熱的土地辛勤耕耘著。我市專家研究論證,開封至少應是“八朝古都”。專家們認為,開封建都最早應追溯到夏朝時期的老丘,而不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開封的最早建都時間,應由公元前364年提前至公元前2020年前后;最初的建城時間應由公元前8世紀提前至公元前21世紀,距今4000余年。開封在全國應位居“八大古都”之首,堪稱“華夏第一古都”。今年5月份,本報曾通過內參的形式,以《開封至少應為八朝古都》為題予以關注。

    “七朝古都”的由來

    稱開封為“七朝古都”,因為它是我國歷史上七個朝代即戰國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以及金的建都之地。

    開封,在其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10多次作為我國古代的都城,為何只稱之為“七朝古都”呢?市文物公園局黨委書記、局長劉順安在《開封“七朝古都”芻議——兼論開封為“十朝”古都》一文中指出,關于開封“七朝古都”的記載始于明人李謙所撰的《汴京遺跡志》,書中明確記載了戰國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以及金這七個朝代建都開封的有關情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影響到分別完成于順治和光緒年間的《祥符縣志》。始修于順治十八年、繼修于雍正十三年等年間的《河南通志》和康熙三十四年編撰的《開封府志》也從此說。尤其是光緒二十四年之《祥符縣志》卷二《地理表·沿革》中的記載更為明確,曰:“祥符(開封)之建都,自戰國魏王瑩九年始也……五代時梁太祖以宣武軍節度使篡唐都此……到(晉)天福二年復遷都汴州,漢與周皆都汴矣……(北)宋都之,金人入宋亦都之。至金正元(正隆)間徙都燕京,正(貞)間又復徙都汴,此祥符歷代建都之始末也。”古人如此記載,今人也未能突破“七朝古都”之框。如編著于上世紀80年代的河南省名勝古跡叢書——《古都開封》也這樣記載,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宋代研究專著——《宋代東京研究》亦是如此。甚至2004年5月出版的官方志書——《開封市志》、2006年政協開封市委員會《建言獻策匯編》、2007年5月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十集電視系列片《河之南》中皆稱開封為“七朝古都”。

    其實,開封也曾有六朝古都”之說,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一書中,在論述開封時,記載有五代梁、晉、漢、周、北宋和金六朝建都于開封的史事,而沒有魏都大梁的記載。另一部有關開封史事的地方史書、清人周城所撰的《宋東京考》則記述有魏都大梁,五代后梁都東都,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都東京,卻找不到“金都南京”的記載。受此影響,編印于上世紀50年代的《開封市歷史沿革及名勝古跡述略》一書在記述開封為魏,五代梁、晉、漢、周和北宋“六朝古都”之后,又不忘補充“公元1161年(應為1214年)金曾將國都遷都于此”。我國知名的歷史地理學界專家譚其驤院士為《中國七大古都》一書所作的序中,在闡釋我國七大古都之一的開封建都時,雖然不把戰國魏列入開封建都的時間(其他六朝建都的時間共有219年),卻把戰國魏,五代梁、晉、漢、周,北宋和金七朝建都于開封的經過、時間和形成的原因作了概括性的闡述。從此,開封“七朝古都”一說成正統的權威定論,成為共識,并得以流傳。

    對開封的建都史,我市專家學者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成果之一:

    老丘是夏朝鼎盛時期的國都

    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和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自公元前2070年開始,我國進入了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大禹是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近4000年世襲制的先河,其后歷經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癸(桀)等王,共傳十七王,延續約471年,至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所滅。

    由于生存環境和戰爭等原因,夏朝的政治中心不斷轉移,都城先后經過九次遷徙,首任王大禹遷都陽城,二任王啟遷都安邑,三任王太康遷都斟尋,四任王仲康遷都帝丘,五任王相遷都斟灌(其間夏政權一度被后羿、寒浞取代),六任王少康遷都原邑,七任王杼遷都老丘,十三任王廑遷都西河,十七任王癸遷回舊都斟尋。

    夏朝緣何會在老丘建都?市文廣新局調研員、市社科專家韓鵬指出,杼,是第六位夏王少康的兒子,是夏朝繼大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之后的第七位王。杼,在史料記載中,又稱其名為“予”、“寧”、“佇”、“宇”、“相曼”、“輿”、“季杼”等。據西晉學者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王寧,一號予王,或曰公孫曼,能率禹之功,夏人報祭之。”杼出生地在有虞國(今河南虞城一帶)。

    夏啟死后,他的兒子太康繼承王位。太康生活荒淫,朝政松弛,終日在田野里游獵。執政的東夷族有窮部落的首領后羿乘虛而入,憑借一支勇猛善射的軍隊,將狩獵數月方歸的太康驅逐于夏都之外。太康失國后,被迫順著古鴻溝而下,居住并去世于河南太康的“戈”地,后羿立太康弟弟仲康為王。

    仲康繼位后也遭到了后羿的脅迫,流落于雒(一說為淮)水一帶而死。仲康死后,兒子相繼承王位,他在后羿的逼迫下,自雒水一帶的有窮氏王都逃往帝丘(一說在河南濮陽)稱王。后羿雖然箭術高超,卻并不善于治國。他舍棄賢能的人不用,卻把大權交給了陰險的寒浞,自己像太康一樣整天在野外射獵,不理國事。寒浞悍然發動兵變,殺死后羿及其子孫。數年后,寒浞派兵將逃亡在外的相殺死。當時,相的妻子已懷有身孕,僥幸從墻洞中逃走,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四處躲避,投奔到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首領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生下長子杼,給他侖邑(今河南虞城東南)和方圓十里土地,還給了他一支500人的軍隊。少康日夜操練,時刻準備著復國。待時機成熟,少康命他的兒子杼統率軍隊,向寒浞發動進攻,打敗了寒浞的兩個兒子澆和,處死了寒浞,少康終于奪回了他父親、祖父失去的寶座,登上王位。少康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他恢復了夏朝的政權后,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使夏朝國力日益壯大,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去世后,杼繼承王位。杼為了完成少康征伐東夷人的未竟遺愿,鞏固夏王朝的統治,將王都向東遷到距離東夷人居住較近的老丘。在經濟發展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夏開始向東夷人發起進攻。夏王杼創造發明了用獸皮制作防御弓箭殺傷的盔甲,兵士們穿上后,較好地起到了防御東夷人石刀砍、石箭射的護身作用。夏王杼還發明石矛,可用于大量殺傷東夷軍,夏軍的戰斗力因此大大增強,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新型戰甲、石矛的開始。有了新型戰甲、石矛之后,夏軍連打勝仗,疆土不斷擴大,國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在同東夷族的斗爭中,他一直將東夷人驅趕到了東海(一說在山東菏澤、巨野一帶)邊,進一步開拓了夏朝疆域,降服了東夷各氏族部落。

    在打敗的東夷人之中,還包括東海邊的三壽部落。夏王杼與女媧后裔、涂山氏女系部落首領“九尾狐”建立了聯姻關系,從而使東夷各族進一步融入華夏民族之中,夏朝開始進入了社會生活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的鼎盛時期。夏王杼因此也被夏朝臣民奉為可與“大禹治水”、“少康復國”功德齊名的圣王,得到歷代夏朝子民的膜拜,對之施以“報”的禮儀,并稱之為“大禹之再來”。中國最早的國別史《國語》有記載說“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就是當時歷史的真實寫照。

    到了杼的兒子夏王槐(又作芬)繼位時,中東部地區風夷、黃夷、于夷、方夷等九夷,均主動來夏都王城老丘朝見,重新承認夏朝的統治地位。可以說,夏王杼的東夷之戰,不僅加強了夏、夷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同時也使夏王朝的統治由中原地區擴展到山東等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及淮河流域,進一步促進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華夏民族的形成。

    韓鵬認為,從“太康失國”到“夏杼興盛”,共約百年。如果將夏朝建國當作中國歷代王朝興起之初,那么,夏王啟可稱為首開“家天下”的創始人,夏王太康可稱為最早“游樂失國”的昏君,夏王“少康中興”可稱為由“亂”到“治”的一代明主,而夏王杼由“治”到“盛”局面的出現,才是夏朝真正意義上的鼎盛時期。作為夏代六王建都之地的老丘,就是這一鼎盛時期輝煌業績的重要標志和歷史見證,在夏代王都中占有突出地位。

    開封古都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郭書學指出,在七任王杼之前,每王一都,長的不足40年,短的僅4年;繼老丘之后的兩次遷都,長的不過73年,短的也不過51年。在短短數年、數十年的時間里,不可能建設像樣的都城。而夏王杼以老丘為都之后,歷經槐、芒、泄、不降、扃、廑等七個王后才遷都西河(今安陽東南),囊括了夏朝整個發展鼎盛時期。 夏朝中后期,隨著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改善,以及農業生產與建筑技術的發展,人們大規模地由山地移往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居住成為可能,并在居住地修筑了許多城邑。為了防止水患,城邑多建在地勢較高的土丘和崗梁上,“老丘”,顧名思義,同樣是建在高地上的城邑。夏朝初期都城多次遷徙,進入中期后相對穩定起來,應該與上述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有著很大關系。老丘在眾多城邑中之所以能鶴立而起,成為夏朝為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巨、發揮作用最大的國都,與它所處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有著密切關系。老丘在夏朝乃至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夏朝其他任何都城都難以比肩的。

    成果之二:

    夏朝老丘在開封

    夏朝政權傳至第十三任王廑時,國勢漸衰,商族的勢力開始崛起,一些原來依附于夏朝的諸侯國開始離心離德,國內矛盾日漸激化。面對外部威脅和國內矛盾壓力,夏朝統治者不得不收縮戰線,將政治中心由老丘北遷西河(今河南湯陰西河村)。

    失去政治中心地位的老丘城,昔日的輝煌雖然不復存在,但并沒有從此消失。商初,老丘是一代元圣伊尹協助商湯在有莘國(今開封縣東辛莊)北部打敗夏桀之地;西周之際,老季載的聃國在老丘建都。傳說老季載為周文王最小的兒子,人稱“老幺”,故其國都有“老丘”之說;聃國被東夷人肢解后的春秋時期,老丘為宋、鄭、陳、楚等國所占。《左傳·定公十五年》記載:“鄭罕達敗宋師于老丘。”杜預注曰:“老丘,宋地。”進入戰國時期后,老丘一帶成為魏國的重要地區。公元前391年,魏、趙、韓三國敗楚國于大梁、榆關,魏武公攻占位于老丘西部的大梁。27年后,魏國進一步向中原發展,魏惠王將國都東遷大梁,并大規模進行都城建設。與大梁僅40余里之隔的老丘城,地域空間受到排擠,一步步走向沒落。此后的2000多年間,老丘雖曾一度為陳留郡治地,但歷經無數水患,尤其是黃河數十次泛濫,夾帶的泥沙將其城址深深地埋入地下,人們只能從古文獻中追尋老丘的蹤跡。

    翻開由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主編,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數十位學者歷時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國歷史地圖冊》的夏代地圖上,在與今之開封坐標位置相近的地方,“老丘”二字清晰可見,并以“都城”規格標注。由此可見,這個長達兩個世紀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開封附近。

    老丘的具體地理位置,《竹書紀年》引《春秋地名考》記載:“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陳留城北。”《大清一統志》記載:“老丘在開封府陳留縣北40里,有老丘城。”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記載:“今開封陳留縣東北45里,有老丘城。” 又據《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老丘邑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北,相傳夏帝所都。” 通過以上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載,夏都老丘的具體位置大致可以確認。

    位于今開封市東約45里的黃河大堤南岸的招討營村以北,有一個村子名叫國都里村。自開封出曹門順著開蘭公路東行,至招討營遇十字路口北拐一公里即到。國都里村南的招討營是個大村子,村北的耿寨村也比較大,但國都里村卻很小,南北寬約300米、東西長約500米,村子里只有630口人,大都從事泥工、木工。圈章河(即古伊水)自西北向東南從國都里村北流過,印證著這里的古老歷史。據國都里村支部書記湛洪國回憶,新中國成立前小河南岸尚有個龐大的土丘,新中國成立后取土建房等把它挖掉了。據該村老人們回憶,他們祖輩都居住在這個地方,祖輩相傳夏朝的時候有個帝王的二兒子在陳留吃了敗仗,就帶著人往北撤,撤到東辛莊一帶稍作休整,然后又往北走到老丘這個地方停下來安營扎寨,就在這里定居下來,并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國都里。這里古代是較高的山丘,后來由于黃河多次泛濫,地平面升高,使山丘高出地面部分也不太明顯了,該村東北角一帶尚高出地面三四米,而站在國都里和招討營兩村之間,依然可以看出這里的地勢高于周圍地面。正是由于地面高,曾有一次黃河發大水時,外村人紛紛跑到國都里村避難。

    韓鵬解釋說,國都里村支部書記湛洪國的“湛”姓,就是源于大禹姒姓,是夏王太康斟灌氏的后裔。太康失國后,斟灌氏為逃避后羿、寒浞的迫害,便把國姓“斟灌”二字去“斗”去“”,合成一個“湛”字,遂成湛氏,隱匿生活在開封東部的湛渠一帶,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對此,《百家姓》有注釋:“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后子孫去斗去,合二字為湛氏。”明代李濂在《汴京遺跡志》也記載:“五丈河在安遠門(即內城封丘門)外,唐武后時,引汴水入白溝,接注湛渠,以通曹、兗之賦。”說明湛渠在原陽白溝的下游,在開封也稱五丈河,與老丘圈章河相通,這里自古是大禹姒姓后裔的生存之地。

    1993年秋,市文物工作隊開始在國都里村附近開展了廣泛的考古調查工作,并對重點區域進行了勘探。然而,由于該區域屬于黃泛區,淤沙沉積甚厚,故未能發現老丘遺址的蹤跡。1998年春,該隊在配合商開高速公路建設的文物勘探中,在位于國都里村北僅1.5公里劉京寨的北部,探明一處較大型的古文化遺址,部分探孔在距地表12米到13米的深度,出土有明顯具有夏、商時期文化特征的殘碎陶片。國內學術界多數人認為,今國都里村及其附近即應是夏都老丘所在地。

    郭書學認為,夏都老丘與今之開封(曹門)僅45里之隔,并與陳留、大梁(開封)構成等腰三角形,同屬一個范圍不大的地域。自古以來,地脈相連,從夏都老丘到魏都大梁,從隋唐汴州到北宋東京,再從明清省府到今日開封,盡管城市興衰無常,但環環相扣,一脈相承。無論是地脈、文脈和人脈,夏都老丘都理所當然地應該作為設在開封的一朝重要都會。

    成果之三:

    老丘改寫開封古都地位

    “隨著老丘所處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國都里村一帶這一史實的被確認,開封的古都地位將發生重大變化,其建城、建都時間也將重新改寫。”郭書學認為,開封至少應成為名副其實的“八朝古都”,在全國應位居“八大古都”之首,堪稱“華夏第一古都”。而開封的最早建都時間,應由公元前364年提前至公元前2020年前后;最初的建城時間應由公元前8世紀提前至公元前21世紀,距今4000余年。

    “通過開封歷史文化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發掘,開封市杜良鄉國都里村一帶是夏都老丘所在地應納入開封歷朝古都的意見,已經引起了省內外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認同。”郭書學說。

    開封的聞名主要是因為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而歷史文化的精華則是古都文化。在各地爭先恐后地挖掘甚至爭奪歷史文化資源的今天,夏都老丘的歷史存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前,在全省上下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新形勢下,我市應該通過深挖夏文化,尤其是深挖為夏王朝帶來輝煌的老丘文化,來豐富開封的歷史文化內涵,推動開封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13-10-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