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是春秋時期衛國正卿大夫儀封地“儀邑”的觀點,現已逐步被人們接受。但是大夫儀被封“儀邑”之后,卻發生了“儀封人”請見孔子的歷史事件。有學者認為,“儀封人” 請見事件發生地不在開封,而在蘭考西北部的“儀城”或偏東北部的“儀封”。看來有必要對“儀封人”之“儀”出現的人文歷史進行探討,以弄清“儀邑”的真實含義和地理位置在哪里。
一、“兩儀”的產生
據西周文王《周易·系辭說》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說,盤古開天地之前,一切皆為混沌的“太極”狀態。“太極”內包含著陰(月、女等)陽(日、男等),將其一分為二,就是“太極”生陰和陽“兩儀”。陰陽“兩儀”又生化成為“四象”,“四象”是指四種形象,即少陽(指震、東、春、木、青龍),太陽(指離、南、夏、火、朱雀),少陰(指兌、西、秋、金、白虎),太陰(指坎、北、冬、玄武)。然后再形成“八卦”,即乾(西北)、坤(西南)、震(東)、巽(東南)、坎(北)、離(南)、艮(東北)、兌(西)。
由上述情況可知,“兩儀”是指“陰陽”。北、陰為月,為子;南、陽為日,為午。“子午線”為“經線”。“兩儀”生“四象”,就是東西南北、春夏秋冬。西、秋為金,為兌(酉);東、春為木,為震(卯)。“兌震線”,即“酉卯線”為“緯線”。“經線”和“緯線”中間的交點,就是“五行”東、西、南、北、中之“中央”,也是“五色”青、赤、金、黑、黃之“黃土”。
合起來說,就是指“天地之中”、“中央黃土”、“帝一”,也是“黃帝”所處的位置。
二、“陳留”是羲和占日之地
“天地之中”在天國的昆侖山地區。“昆侖山”的“昆”,上為日父考,為天、陽;下為月母比(妣),為地、陰。所以“昆侖山”被認為是伏羲女媧氏的“日月之山”、“父母之山”、“陰陽之山”、“天地之山”,也是孕育陰陽“兩儀”的“太極之山”。它的偏東部便是“中央黃帝”帝都軒轅丘所在地。黃帝時期,為了掌握天文歷法,便在帝都軒轅丘,即天國的東西“天門”,各設一個“儀象臺”,東部為羲和占日、西部為常儀占月,以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制定歷法。
歷法是古代中土先民為了農耕和生存,根據天象地形季節的變化規律,用來規定計量時間的時隔法則。對此,戰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有記載說:“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占日的羲和與占月的常儀都是天國分管“儀象”的官職。
開封古稱“陳留”,是黃帝帝都軒轅丘所在地,也是黃帝設立“儀象臺”觀察“天象地形”的“兩儀”之地。
“陳留”的“陳”,形成于“陳”氏的圖騰形象(見圖①),顯示著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高輪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也稱“雞公車”(見圖②),車有“車軒(篷)”和“車轅”組成,“軒(篷)”和“轅”成了黃帝部落的象征,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后裔,自然與車有關。所以,“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古代“陳”字的含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于國土待戰出征。
據《姓氏圖騰》記載:“陳是太昊氏炎帝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陳由東和太陽升起的階梯組成。樹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為陳(扶桑或扶木為測量日晷樹立的標桿),古代有陳倉、陳留、陳(上古時期為同一地區)等,他們都是天文觀測中心。”
“陳留”的“留”,也稱“劉”,繁體為“”,是燧人氏、炎帝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系鵂族的族稱。“留”由“卯”和“田”組成,后來因該氏族從事玉石、竹簡等契刻技工,便加上了“豎刀”而演變為“劉”。“劉”姓圖騰(見圖③)是由一位長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東)和秋天(西)天氣到達地球的運行規律,簡作“留”;“卯”在“地支”中為東方,東方在“五行”中為“木、春”之地,是天國的東天門,簡稱“春門”;“田”為立主表天竿的儀象臺“”(博、甫、浦、囟皆為其象形)。“卯”與天竿(扶木)建木結合稱作“柳”,“柳”姓也與“儀象”有關。古代鵂族“”字中的“卯”和“”不分,大概是因為鵂族同時主管春分春門、秋分秋門的緣故。“刀”是契刻太陽周天運行歷度的標記,古代稱作“卜”、“占”、“卦”或“則”。
由以上情況可知,“陳”、“留”之地在上古的黃帝時期是“中央之國”的東天門,也稱“春門”,正是羲和觀測日晷的“儀象臺”所在地。
三、羲和、常儀的“儀象臺”
在浚儀
據南北朝末期顧野王所編《輿地志》記載:“夷門之下,新里之東,浚水之北,象而儀之,以為邑名。后魏陳留郡治浚儀。”北宋《太平寰宇記·卷一·河南道一》也記載:“浚儀縣,漢武帝元年,廢新里城而立。”又記載:“古浚儀城二:一在縣東三十里,一在縣北四里。”
可見,顧野王《輿地志》所說的“浚儀”,應在現開封東15公里的小黃鋪一帶;而羲和占日的“儀象臺”,則應在“浚水之(東)北”的陳留郡治地,就是距離開封大約25公里的開封縣杜良鄉國都里(老丘)一帶。這里也是黃帝帝都昆侖山的東天門,即“春門”所在地。
羲和,是上古時期世襲的占日官名,后人以官名為氏,稱作“羲和氏”,一直延續到堯舜時期。此官、氏所推測太陽的運行規律,是古代制定歷法的組成內容。所以,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之《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意思是,天帝便指示羲和,密切關注時日的循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歷法。這是“兩儀”中占日的一“儀”。
“兩儀”中的另一“儀”,是常儀觀測月影的“儀象臺”。
此臺在軒轅丘的西方,與羲和占日的“儀象臺”東西對稱,在中牟東北的“轅門”一帶,距離開封大約也為25公里,并且轅門與開封、老丘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二十二卷》記載:“中牟縣故魏任城王臺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至月朔自正,以為晉氏中興之瑞。”其中“魏任城王臺”在中牟縣城北約1.5公里處,緊鄰“轅門”;“至月朔自正”的“鐵錐”,便是古人觀測月影的“天文儀器”,直到漢代仍在延續。
由于“轅門”在黃帝帝都軒轅丘的西方,故被稱為“西天門”,即“秋門”,又稱“閭闔門”,被列為“地支”中的第十位,即“酉”方。
這里正是開封宋代西門,即“閭闔門”對應的方向。開封黃帝軒轅丘西部的滎陽京襄城村、新密曲梁鄉大樊莊古城角寨村,春秋初期均曾為鄭國國都所在地。因為處在“地支”的“酉”方,所以“鄭”的繁體字中有“酉”字。
四、開封儀邑和蘭考等地的儀城、儀封
具有歷史傳承性
上古時期“兩儀”之間的開封,即黃帝帝都軒轅丘一帶,是浚水(后稱汴水)自西向東的流經之地,也是東部羲和與西部常儀“儀象臺”所在地。因此,這里自古被稱作“儀”地,春秋時期稱“儀”邑。由于是浚水流經之地,漢代又稱“浚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在這里孕育出了見識高遠、具有管理天子苑圃禁地經驗的“儀封人”,也引來了一代圣人孔子的造訪。
了解上述人文歷史,有利于我們加深對唐代詩人羅隱《寄鄭補闕》詩中“夫子門前數仞墻,每經過處憶游梁”含義的理解。詩中的“夫子”,即指孔子;“仞墻”,是羅隱引用孔子弟子子貢將孔子道德學問比作“數仞宮墻”的說法。“仞”是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數仞宮墻”,用以稱頌孔子學識淵博高深,一般人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憶游梁”的“梁”,即指回憶孔子在戰國時期魏國“大梁”,也是春秋時期衛國“儀邑”周游時,經受“儀邑”文化熏陶和“儀封人”以“木鐸”精神啟發、激勵這件事。說明孔子“游梁”時,受到震撼的不僅僅是“儀封人”將其比作“木鐸”的一席話,更包括當地人文歷史產生的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這種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是一般文化圣地能夠具有的。“憶游梁”還從側面證實了孔子走訪開封大梁的真實性。
所以,我們認為,“儀封人請見”孔子的“儀邑”在開封為先,由“儀封人請見”孔子而繁衍的“儀城”、“儀封”在河南蘭考、山東鄆城、河南西平等地為后。彼此人文歷史一脈相承,差異的僅僅是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已。作者: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