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包公湖
2013/11/19 11:20: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夏天的5點多,當這個城市還在酣睡時,它卻醒著。漫步在它周圍,只見它的水面泛著漣漪,周圍婀娜的柳枝低頭親吻著湖水。6點剛過,湖周圍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人們或愜意地散步,或慵懶地垂釣,還有些人無所事事地把目光投向遠處,不經心地梳理著各自的心事。對面的開封府,顯得莊嚴而又靈秀,一如這個夏天的奔放和這個城市的古老。在古城開封西南隅,流淌著這么一個湖,它就是著名的北宋東京開封府遺址——包公湖,是因鐵面無私的開封府尹而得名。
包公湖的過去——歷史的回聲
包公湖原名包府坑,面積35萬平方米,是城內湖,位于古城墻內。整個湖泊呈現西北-東南走向,像一個斜躺的葫蘆。如從空中鳥瞰,包公湖像一彎明月躺在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筑與紅墻灰瓦的古典建筑中。湖畔,楊柳在風中搖曳;一條大路、一條長堤自南而北穿過,把彎月般的包公湖畫成大地上晶瑩剔透的眼睛,擇居湖之北、西、南畔的開封府、包公祠、開封博物館,就倒影在這冰心玉壺里。據說是開封百姓挖掘被埋于黃河泥沙下的開封府之磚瓦以重建家園時形成的,巧的是正好挖了個彎月形。舞臺上黑臉包公眉宇間那天眼般的一彎明月,據說就源自于這清亮的包公湖。
聽著市建委原副主任宋喜信講述包府坑的故事,記者的思緒來到了戰亂的明末。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闖王李自成圍攻開封數月,明朝廷無力反擊。當時朝廷為退李軍掘開黃河大堤,致使開封遭滅頂之災。當時開封是以鼓樓街和中山路為中心的,整個城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包府坑處于地勢低洼的西南隅,積聚了大量的黃河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坑”。 郊區地方志原辦公室主任王宴春的說法是,明末開封不止被淹一次,黃河水的沖擊并沒有讓李軍膽怯,他們反而效仿明朝廷的做法,再次掘開黃河大堤。連續兩次大水的沖擊,使城內看不到屋頂,水深在8米左右,當時城內36.8萬人被淹死了約30萬人。
清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農歷六月十六晚上,大水再次來襲。黃河自張家灣(今開封市水稻鄉)決口,沖毀護城堤,水自南門入城,城內積水深丈余,水浸8個月之久。1841年大水過后,這里的人煙更加稀少了。但這次黃河決堤,沉淀了很多好土,很多百姓慕名來挖賣煤土。由于無人管理,這塊地方慢慢就形成了一個大坑。北宋時開封府在現迎賓小學附近,離這個坑比較近,包公這個人物被大家一直傳頌,于是老百姓就叫這個大坑為“包府坑”。
包府坑形成后,坑內的水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83歲的王宴春認為,1980年左右這個坑內是沒引水的,1990年政府重視才引進水。鼓樓區地名辦公室74歲的苗潤昌認為,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重建開封,重修城墻,在開封城的四個角落就近取土,又加之黃河水沉淀下來的膠泥和沙土是建城墻的上好材料,所以在開封的四個角落都形成了大坑。清末“包府坑” 形成后,到了雨季,雨水不斷,里面自然積聚了大量的水。后來在地名普查時人們認為 “坑”字不雅,才改為“湖”的。
包公湖原本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交通方便,在小南門西邊濱河路處挖了個門。苗潤昌介紹,1958年義務勞動時在湖的中央由人工墊成了一條包公堤,1980年左右建成柏油路,后又改名迎賓路。在開封府前面西側,包公湖中間有一條小堤,苗潤昌認為,這個小堤是坑內干涸時,因此處比其他處稍高,走的人多了,慢慢形成了路。“文革”前后,由于此處安靜隱蔽,很多年輕人喜歡在此談情說愛,老百姓就把此堤叫做“情人路”或“情人島”。但宋喜信和王宴春一致認為此堤應該叫做“惠民堤”或者“包公堤”。
包公湖的故事——公正的化身
圍繞包公湖有很多歷史故事和美好的傳說。凡在開封做過官的人,都非常敬畏包公,心存忌憚。據研究宋文化的學者李良學介紹,傳說有個王姓貪官來開封任職,他偽裝“清官”,裝模作樣地去包公湖拜謁。他到了湖邊,只見藍天白云、明湖清水,這位王姓官員向包公湖畢恭畢敬地拜了三拜,口稱:“弟子久仰尊公大名,特來拜謁,懇請教訓!”僚屬和群眾都知他是個見錢不要命的家伙,卻煞有介事地自稱“清官子弟”,無不掩口竊笑、嗤之以鼻。
說來也怪,恰在這時,湖面上傳來一聲響,一條幾尺長的大鯉魚突然跳起,隨即又重重地落進水中,激起層層波浪,驚得水鳥齊飛。王姓官員一時高興,竟忘了自己在“朝圣”,便命人下去撈魚。一會兒有個水性好的衙役舉著一面月牙形明鏡露出水面,連稱:“寶鏡!寶鏡!”王姓官員忙接過來觀看。突然間他臉色煞白、渾身顫抖,幾乎癱倒。原來寶鏡中浮現了他陷害好人、貪贓枉法的劣跡和丑態。狡猾的王姓官員急中生智,隨手將寶鏡扔進了湖里,并對眾人謊稱:“什么寶鏡,是個破琉璃瓦!”想將此事遮掩過去,然后急忙吩咐衙役打轎回府。
誰知他照鏡的情景被身邊人看見了,不久弄得人盡皆知。人們都說那天他撈出了包公的照妖鏡,照見了自己貪贓枉法的丑惡形象,魂兒被嚇掉了。人多嘴雜,街談巷議,人人罵貪官,王姓官員也無可奈何,連氣帶病,不到一個月便見閻王去了。后來在百姓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開封府,寶鏡照,是人是鬼見分曉。閻羅殿,黑老包,貪官污吏不輕饒。說是包公的照妖鏡沉在了湖底,所以湖水特別清澈明亮。清官和好人來到包公湖,欣賞湖光美景,可以長志氣;貪官和壞人來到包公湖,就會原形畢露,遭災致禍。老百姓為了紀念包公,就把這個湖叫做“包公湖”。
包公湖的今天——碧波蕩漾
近年經過疏浚、修繕和美化,包公湖已成為風景宜人的游覽區。
作為開封第二湖,包公湖為開封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由于包公的名聲大,包公祠和開封府的復建都選在包公湖周圍,極大地豐富了包公湖的文化內涵。新中國成立后,因湖水水質好,政府鼓勵在湖內養魚,發展水產業,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為開封的經濟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每年雨季時節,包公湖還起到了防汛作用。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包公湖卻在日漸“消瘦”,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的湖水面積至少是現在的兩倍,而湖內的水質也在日益變壞。在宋喜信的記憶里,小時候經常和很多小伙伴在湖里游泳,湖中心長滿了蘆葦,像野生湖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缺乏監管,包公湖及周邊環境破壞日益嚴重,亟待整治。
7月30日早上,天盡管下著雨,依然擋不住外地游客在情人島拍照的熱情。其中一對年輕人說:“沾沾包公的公正威嚴,在包公的見證下,我們的愛情會和和美美的。”在包公湖周邊垂釣的人,有的穿上了雨衣,有的支起了大雨傘。一位退伍老軍人表示:“在這兒釣魚是一種樂趣,包公湖可以說是退休后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大雨過后的早晨,包公湖周圍吸引了更多的人,有的人在健身,有的人拿起書坐在湖邊癡迷地看著。在情人堤兩側垂釣者齊刷刷地坐著,他們商量好似的,戴著帽子,一樣的垂釣姿勢,像包公湖的守衛者一樣風雨無阻。此時,湖北岸傳來了二胡委婉而極富韻味的弦鳴,靜靜聆聽,被微風吹動的湖面如史書般一頁一頁地展現在古城人的面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汴梁晚報 2011-08-09 作者:校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