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疙瘩地的由來
2013/11/12 16:42:0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劉秀在焦河小石橋上洗臉,搭馬朝西南方一陣急跑,不多時來到塘江(現(xiàn)在的塘河)北岸,也就是屈崗村東南地,見一位農(nóng)民在那里扶犁耕地,地頭停著一輛托車①,托車旁蹲著一位婦女和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兒,看樣子是給這個正在耕地的農(nóng)民送飯呢。
劉秀趕了一大早晨路,肚里饑得咕咕嚕嚕直叫,那里還顧得害羞,便上前給那婦女陪禮道:“大嫂早安,我乃落荒逃難之人,此時餓得難受,大嫂您是否行個好,給我一些飯吃。”那婦人自上到下把劉秀打量一番,見他雖衣著打扮不同一般,確實面帶饑色。忙道:“若是真的饑餓,粗茶淡飯,何須掛齒。”那劉秀見她如此慷慨,真是感激:“多謝大嫂相救之恩,我只須吃些稀飯便可。”這才捧起那小瓦罐喝起來了。誰知嘴一沾罐口,連氣也顧不得出,大半罐的稀飯一飲而盡。
當(dāng)劉秀用手抹著嘴巴,正要向那婦女道謝時,蹲在罐旁的那個小孩可有點忍不住了,哭喪著臉說道:“這是給我爹送的面疙瘩湯,都讓你給喝完了,叫我爹還喝啥哩?”那婦人怎樣哄也哄不住,那小孩還說要他“賠”。他聽到這話,心里很不是滋味,跟受了委屈的小孩兒一樣,眼淚不住地簌簌往外淌。那婦人見他傷心的樣子,只怪她的孩子小,不懂事。劉秀一手擦去淚水,一手牽著他的馬,聲音顫抖地說:“好孩子,將來我還你們一塊面疙瘩地。”說罷便向那婦人告辭,渡過塘江,又朝東南方去了……
打那以后,這塊地一直到現(xiàn)在真的成了松柔、濕潤、沒有坷垃的好地。后來,人們就叫這塊地為“面疙瘩地”。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