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坤,舞陽縣閆劉村人。清末,民國初年間,研習醫學,技術高超,治病救人,有“朱名醫”之稱,深受廣大鄉親的普遍贊揚和愛戴。
一天中午,朱秀坤從灣李村路過,聽到路旁一間菜園庵里傳出小孩的哭叫聲。他快步上前,推開木板門,只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蹲在地上,一邊使勁按著肚子,一邊喊爹叫娘,痛得額上青筋突起,冷汗直流。小孩的爹娘慌作一團,不知如何是好。
朱秀坤走進庵里便問:“這孩子怎么了?”
孩子的娘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剛才,小兵拿著一個寸把長的鐵釘玩,一不小心,吞下了肚。天哪,我們就這一個孩子,怎么得了呢?”
小孩他爹也說:“唉,這么長的鐵釘吞進肚里,不把肚子、腸子攪爛才怪哩!要不是神仙下凡,小孩便沒有活命了。”
朱秀坤笑了笑:“老鄉啊!我既不是神仙下凡,也不會開膛剖肚,但可替孩子想個辦法。”
“先生,真有這種好本事嗎?”小孩的爹娘喜出望外,但從他們的眼神里可以明顯地看出:并不十分信任眼前這個身穿藍布長衫的陌生人。
“當然有”朱秀坤有把握地說:“不過你們夫妻倆得馬上分頭行事,一個趕緊燒開水,一個快去弄些韭菜。”
小孩爹娘按照朱秀坤的吩咐去辦,不一會兒鍋里水燒開了,韭菜也割來了。朱秀坤將韭菜上的泥土洗凈,像下面條那樣往滾水里放,然后用筷子一攪,挑起剛熟的韭菜,便往小孩口里送。開頭小孩硬不肯吃,朱秀坤逗他說:“小孩子,快吃吧!把‘面條’吃下去,肚子就不會痛了。”小孩這才把一綹綹韭菜吃下去。說也奇怪,韭菜一吃進肚里,肚子就不痛了。
小孩的肚子不痛了,夫妻倆千恩萬謝,硬是留朱秀坤吃飯、歇宿,他卻執意不肯,只叮囑他們在小孩大便的時候,一定要解在干凈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小孩的娘陪小孩去解大便,只聽“咚”的一聲,一團圓的東西的掉出來,小孩的娘很是驚奇,用棍子撥來撥去,把周圍滾著的韭菜撥開,便露出一寸多長的鐵釘。
從此,朱秀坤巧下鐵釘的故事便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