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漯河 >> 走進漯河 >> 印象漯河 >> 瀏覽漯河

去賈湖,叩響人類文明之門

2017/3/8 9:58:16 點擊數: 【字體:

去賈湖,叩響人類文明之門   

網絡資料圖片


    賈湖遺址,一處位于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的尋常田野,在樸素的麥田之下,隱藏著8000多年前的一段神奇歷史。

    30多年前,它才進入到考古工作者的視野。

    8次考古發掘,昔日的生活場景被一點點復原,一次次帶給人們強烈震撼。

    它的一個個世界之最,引起英國《自然》雜志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關注。研究者稱,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跡”,是“人類從愚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

    ◎發現絲綢

    2016年歲末,賈湖遺址又有一個驚世發現。

    12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龔德才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One》(《公共科學圖書館》)發表論文,題目為《8500年前絲織品的分子生物學證據》,報道了對賈湖遺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賈湖兩處墓葬人的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根據遺址中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綜合分析,8500年前的賈湖居民,可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編織和縫紉技藝,并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制作絲綢。

    龔德才介紹,印度學者通過顯微形態對比的方法,證明了哈拉帕和昌胡-達羅遺址(公元前2450-2000年)出土的銅器表面殘留有蠶絲纖維,提出印度在4000年前已經開始使用蠶絲;奧地利學者通過分析古埃及木乃伊卷發中的纖維疑似物,確定其為蠶絲纖維,推斷3000年前的古埃及已經開始使用蠶絲。

    賈湖遺址的這次發現,將中國絲綢的考古學證據提前了4000年,證實了中國是首個發現蠶絲和利用蠶絲的國家,對于絲綢發展史的研究起到了關鍵作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古老的傳說中,中原地區的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開始了利用蠶絲制作絲綢的歷史。

    當傳說成為歷史,“賈湖”再次令人矚目。

    此前,它曾數次“刷新”人們對于史前文化的種種認知。

    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賈湖遺址考古發掘主持者張居中說,賈湖遺址距今9000一7500年,是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品類之盛、制作之美、內涵之豐富,為全國其他同時期遺存所罕見,它展現出一幅淮河上游新石器時代的絢麗畫卷,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互輝映。

    賈湖遺址的考古成果,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被確認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偶然相逢

    春回大地,生機盎然,松軟的泥土散發著清新溫軟的氣息,返青的麥苗正在微風中舒展腰肢,毛茸茸、清爽爽、綠茵茵,無邊的麥田仿佛神奇的毯,鋪入遼闊藍天。

    出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就是賈湖村,這里河流縱橫,交通便利。泥河的東支流從遺址北來,繞向西又折向東南,注入泥河中,灰河在遺址東北約3公里處匯入沙河。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就在遺址東側的30公里處。

    村東側,一個醒目的文物保護標示牌,寫明它的與眾不同。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衛東,比畫著一望無際的麥田,邊走邊說:麥地下面,就是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的賈湖遺址,一個規模較大、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遺址的文化層厚薄不等,邊緣厚幾十厘米,中心地帶最厚可達2米,遺址上部被晚期的淤泥覆蓋,直到1961年才被發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研究員說,考古人員發現遺址,緣于一次偶然。

    1961年,舞陽縣文化館干部朱幟,下放到賈湖村勞動,他在薯窖和土井斷壁上,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片、人骨和紅燒土等遺物。

    1979年秋,賈湖村學校師生開荒種地時,又發現一些陶壺、石鏟等文物。

    隨后,國家和省、市、縣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多次調查和復查,30多年發掘8次,成果震驚世界。

    陶、石、骨等各種質地的遺物5000余件,還有大量的稻殼和炭化稻粒,炭化果核,中華鱉、揚子鱷、龜、鯉魚等各種水生物,鹿、豬、狗等動物骨骼。

    審視沉睡千年的物件,8000多年前的場景似乎重現眼前。

    那時的賈湖,波光瀲滟,水草豐美,梅花鹿、野兔奔馳而過,獐、麋飲水嬉戲,丹頂鶴、天鵝翩然起舞。

    聚落內外,榆、柳、桑、梅等喬木迎風搖曳;聚落周圍,是他們種植的片片稻田,或能聽到悠揚樂聲。

    賈湖人過著定居的生活,聚落有一定布局,居住的房屋以橢圓形為主,建筑形式多為半地穴式或淺地穴式。

    折肩壺、雙耳罐、圓肩圓腹壺、筒形角把罐……雖然陶色不純,燒制火候不夠,但這些粗樸的陶器成為賈湖人的主要生活器具后,卻拓展了食物品種,改進了烹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遺址中發現的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有一些契刻符號,與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處,很可能是漢字的濫觴。香港中文大學著名國學家饒宗頤認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地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中華第一笛

    8000多年前一個寧靜的夜晚,月朗星稀。

    一位翩翩男子,手拿骨笛,尋一塊平坦草地,面向賈湖,倚樹而立。

    骨笛在唇邊吹響,笛聲婉轉,散入春風,回蕩在湖面。

    男子不曾想到,穿越8000多年的時光,憑借骨笛,他仍然能夠和現代人心意相通。

    在賈湖所有的出土文物中,骨笛最引人注目。

    骨笛的發現,是發生在1986年5月的故事。魏興濤講述,考古專家張居中、王勝利在清理M78號墓時,忽然發現,墓主人左股骨旁,放置著一只完整無損的骨器,形狀很像今天的笛子,管身上還有7個大小一致,排列均勻的接音孔。

    抖落骨器一身的泥土,張居中試著吹響它,卻只發出了“嗚嗚”的長鳴音。

    它是什么?是笛子還是洞簫?考古專家迅速去北京,向音樂專家請教。

    當骨器出現在中國著名古樂器專家蕭興華的面前時,他大吃一驚,因為它的構造,和新疆哈薩克族的吹奏樂器斯布斯額、新疆塔吉克族的鷹骨笛極為相似。蕭興華意識到,眼前這只骨笛,比歷史上任何關于笛的記載、出土的文物和磚雕繪畫中的樂器都要早數千年。

    1987年12月,鄭州,中央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講師黃翔鵬,用一支7孔賈湖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震驚四座。

    時光流轉,笛聲依然,人們仿佛聽到了久遠的賈湖先民的心聲。

    漯河博物館館員朱振甫說,賈湖出土的40多支骨笛,都是由丹頂鶴的肢骨所制,一般長20多厘米,直徑約1.1厘米,骨笛上開有5孔至8孔,具備了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甚至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樂曲或外國樂曲。

    骨笛制作精確,令人難以置信。專家認為,骨笛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應該地位顯赫,可能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領,或是能夠溝通天地和人神的巫師。

    賈湖骨笛將人類音樂史、文明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被稱為“中華第一笛”,它是世界上同期遺存中保存最為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樂器實物。

    它不僅遠遠早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制笛子早了2000年,可謂世界笛子的鼻祖。

    1999年9月23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以骨笛的圖片為封面,刊發骨笛科研成果,標題是《中國賈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現最古老的可演奏樂器》。

    保存完好的7孔賈湖骨笛,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被放置在顯要位置。

    鄭東新區標志性建筑的河南藝術中心裝飾柱的設計,取意于賈湖骨笛;新鄭國際機場T2航站樓導航臺的設計,也取意于賈湖骨笛,兩支“骨笛”振翅欲飛,被寄予了河南騰飛的美好愿望。

    ◎美酒飄香

    酒的麻醉致幻作用,使得世界上不少古代人群,都把它當作通神的手段。在“禮儀之邦”的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所謂“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在古代的社交禮儀中,一定會伴有飲酒禮。酒,就像是維持社會機器正常運轉的潤滑劑。

    有酒則必有酒器,賈湖出土的陶器中,會不會也有酒器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設想,2004年12月,張居中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教授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對陶器壁上的沉積物進行化驗分析,結果令人驚喜。附著物內有酒石酸的成分,主要原料是稻米、蜂蜜、山楂和葡萄。專家以此判定,9000年前的賈湖人,已經掌握了原始的釀酒技術。

    伊朗曾經發現7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酒”,賈湖酒的發現,改寫了這一記錄,成為世界上發現最早與酒相關的實物資料。

    麥克戈溫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中說: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發酵飲料對于許多社會關系、醫藥發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類文化技術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為農業、園藝、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有趣的是,2005年7月,美國特拉華納州角鯊頭酒廠,根據賈湖酒的幾種成分,運用現代工藝,制作出了商標為“賈湖城”的啤酒。

    張居中在《東南文化》一文中說:賈湖人屬于蒙古人種的亞洲北部類型,稻作物農業在賈湖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流域很可能是稻作農業起源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粳稻初始起源地之一。同時,采集、狩獵、捕撈和家畜飼養,也是賈湖人食物來源的重要手段。其文化所達到的總體高度,遠遠超出想象。

    農業耕作、陶器制作、結網捕魚、畜牧養殖、紡織縫紉、樂器制作、符號刻畫、陰陽觀念……撲朔迷離的遠古神話,在賈湖一一成為了事實。

    有學者提出,文明的演進是一段路途而不是一道門檻,是一個歷史過程而不是一個歷史事件。但這一演進過程也不是勻速的,會有一些跳躍性的節點,可以稱為“突變”或“巨變”。

    或許,正是像賈湖這樣的節點,促成了歷史的巨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數伏的民間習俗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