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與品牌 >> 瀏覽洛陽

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

2012/5/7 15:43:54 點擊數: 【字體: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5公里處的嵩山少室山下,因為此地環境清幽,周圍俱是密密匝匝的樹林,所以得名"少林寺",意為"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年間,以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而著稱。

  
    相傳達摩祖師從海上經廣州、南京,然后"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揚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大振。

  
    唐初時期,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李世民登基后,特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廟內有一塊<&lt;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gt;,記述了這一段歷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 “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號。

  
    宋代,少林武術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達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山腳下,有一片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余座。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筑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文物。山門上的“少林寺”匾額,是康熙御筆。觀音殿內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展示了唐代壁畫的極高水準。

  
    少林寺與達摩

  
    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古印度僧人跋陀來到嵩山,孝文帝在少室山下敕建寺院--少林寺。翻譯和講習小乘佛教。30多年后,跋陀已圓寂,古印度又一位高僧菩提達摩,乘船漂泊三年,從印度來到廣州,后一路北游至南京,再乘一葉蘆葦小舟渡過長江(傳說為踏一根五葉蘆葦渡江),最后來到少林寺。

  
    但當時少林寺并不接納他,因他修習大乘佛教。所以達摩就在附近山上(五乳峰)一個石洞里孤獨修煉,面壁九年,身影都刻在了石壁上。此洞現稱為達摩洞。

  
    壁觀是達摩創立的大乘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面壁靜坐,排除雜念,思考佛經,參悟哲理,也就是冥想。

  
    小乘佛教認為只有釋迦牟尼是佛,天下人修佛的終極目標是自我解脫人間煩惱,修煉的方式是漫長而辛苦的;大乘佛教則認為人人都可成佛,放下屠刀立即成佛,頓悟式成佛,佛教弟子應以普渡眾生為己任。這種方式適應了普通人既吃不了苦,又想修佛的愿望,遂廣泛傳播起來,日漸昌盛。少林寺這才接納達摩,請達摩當住持,廣傳禪法。自此,少林寺成為禪宗開山祖寺。

  
    達摩在石洞壁觀時,少林寺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并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慧可成為二祖。

  
    據傳說:慧可原名叫神光,聽說達摩傳授大乘佛法,與自己修煉的小乘佛法不同,于是前往拜謁、求教。達摩面壁端坐,不理他。

  
    神光沒有氣餒。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值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洞外站立不走,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

  
    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光淚流滿面說道:“只愿和尚慈悲,為我傳道。”

  
    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沖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于達摩面前。達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并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傷時的住所和石臺,后成為二祖庵和養臂臺,遺跡尚存。

  
    二祖慧可傳燈給三祖、再傳四祖,至五祖時,爭奪達摩衣缽,想成為六祖的斗爭已經非常激烈。

  
    五祖弘忍要選接班人,命弟子們各作偈(佛家的詩),誰的偈作得好,悟性高,就把衣缽傳給誰,立為第六代祖。

  
    當時這千多弟子中,大弟子神秀是佼佼者。他博通佛學,受到眾僧敬仰,人人都認為六祖非他莫屬,他在寺中墻壁上題偈道:“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看到后,認為未見本性,只到佛門外,未進佛門內。

  
    慧能在碓坊中得知此事,也念了一偈,由于不識字,就請人寫在神秀偈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眾人連聲叫好。五祖見后,認為慧能領悟比神秀徹底,決意把衣缽傳給他,但五祖不露聲色,故意將偈擦去后說:“亦未見佛性”。

  
    第二天,五祖到碓坊問:“米舂好了嗎?”  慧能答:“米舂好久矣,但缺篩子”。

  
    五祖禪指三下,便離開碓坊。慧能領會,到三更時分,來到五祖的房間,五祖即將達摩衣缽傳給慧能,為避人爭奪衣缽,五祖令慧能速速離去。慧能返回廣東后,隱姓埋名十多年,在四會一帶暗中弘法。

  
    大弟子神秀得知衣缽已被慧能拿走,便派人追殺。十多年后,大弟子已在北方扎根,成為禪宗北派領袖,不再追殺慧能。于是慧能才現身于廣州光孝寺,亮出達摩衣缽,登壇繼位,成為六祖。

  
    慧能現身光孝寺還有一段佳話:

  
    一日,慧能來到光孝寺,和眾僧一起聽印宗法師講經,正講時,一陣輕風吹過,幡旗擺動。

  
    有一僧說:“幡動了”,另一僧反駁道:“不是幡動,是風動”。

  
    彼此爭執不下。慧能插話道:“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心動”。真是一語驚眾僧。

  
    講經的印宗法師猜想遇上了佛門高手,馬上請留。當時有關六祖已經來到了南方,隱居江湖的說法相傳已久。印宗法師證實講話人正是六祖慧能后,馬上轉告寺中住持法才。法才親自為慧能在寺中菩提樹下落發受戒。

  
    為了避免弟子們再為爭衣缽而互相爭斗,進而導致禪宗四分五裂,六祖決定不再傳燈,授權“弟子皆可傳法”,另外,六祖又結合中國民情,寫成《六祖壇經》,發展了禪宗理念,使之更加平易近人,容易修習,南派禪宗遂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后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之說便流傳后世。

  
    達摩壁觀修煉期間,為保持健康身體,模仿山中鳥獸搏斗的動作,創立了一套武術,成為少林武術之源頭。經后人不斷完善充實,少林武術愈發強大,成為一個龐大的武術體系,再經十三棍僧救唐王一戰成名,少林武術自此遍傳天下,成為外家拳的代表,也成為中國功夫的代表。甚至超越了禪宗佛法的盛名。

  
    元代忽必烈封少林寺住持為國師,掌管天下寺院和僧人,河南一帶寺院盡數歸并于少林寺。

  
    清朝,皇室認為少林寺是反清復明的基地,少林寺進入低潮。當時全國民間禁武,少林寺僧人只好藏在千佛殿內偷練,至今地上留著48個腳窩就是當年習武的見證。

  
   少林武術最奇絕的功夫就是硬氣功,運氣至某處,則此處硬如鐵,刀槍不入。象形拳是少林武術中重要的部分,如蛤蟆功、猴拳、虎拳、螳螂拳、蛇拳等。

    民國時期,少林寺僧兵團戰力不俗,被直魯豫軍閥頭子吳佩孚拉攏收編,1928年,吳佩孚屬下樊鐘秀駐守河南,與馮玉祥部將石友三混戰,潰敗,退守少林寺,被石友三攻破,一把火少了月余,少林寺盡毀,僧眾四散。

  
    直至1982年,電影《少林寺》海內外公映,引起極大轟動,各地捐款無數,再加上政府投資,經二十多年建設,少林寺重新雄起。新一代住持釋永信更是佛門 CEO,在全球大力推廣少林文化,武僧團世界巡演,***建分寺,創設少林寺網站,等等,以現代的方式弘揚佛法、少林武術和中國文化。

  
    中岳廟簡介

  
    中岳廟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縣城東4公里。它背倚黃蓋峰,為中州祠宇之冠。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于秦(2200多年前),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

  
    2100多年前,漢武帝禮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時發生了奇跡:隨從的官員聽到山谷里有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是方士們為博漢武帝歡心,投其所好而設的一個騙局,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后十分高興,便敕建太室神祠,太室山也被封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岳并列,稱為“中岳”。

  
    北魏時,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后,定名為中岳廟。

  
    唐代,中岳廟得到進一步發展。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岳時,加封中岳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武氏對中岳廟情有獨鐘,使它聲望日盛。唐玄宗李隆基對中岳廟大修并擴建,使之鼎盛。

  
    宋太祖金妝神像,岳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以后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為之增添光彩。

  
    元末由于戰亂,廟宇倒塌嚴重。明清兩朝對中岳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岳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布局形制與故宮相似。

  
    廟內主要建筑,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黃蓋亭為終端,站在亭內可俯瞰中岳廟全景,遠眺蒼翠群山。

  
    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

  
    道家尊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周靈王的太子)”的升仙之處。

  
    中華門外,有兩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內,為東漢(1900多年前)雕刻的石人翁仲。

  
    翁仲姓阮,為秦朝大將,英勇善戰,死后鑄像于咸陽宮避馬門外,威懾敵人。后來歷代沿用,把鑄刻的無名銅像、石像都稱為翁仲。

  
    崇圣門東有古神庫,創建于北宋。在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珍品。

  
    崇圣門前甬道東西兩側,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當時狀元,故稱“四狀元碑”。碑的內容都是敘述中岳廟的歷史沿革及修建情況。其碑制宏大,書法遒雅,蒼勁有力。

  
    化三門后西側,有無字碑亭。亭內立有清代石碑一通,沒有碑文,寓意岳神之德,難以用文字表述。故稱“無字碑”。

  
    化三門之北是峻極門,因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橡,故又名“將軍門”,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門。此門創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間(850多年前),明祟禎年間毀于大火,清乾隆時重修。

  
    竣極門附近有許多珍貴文物,還有魏碑、唐碣、宋幢、金獅、廟固等。峻極門前東側四角亭內有《中岳嵩高靈廟碑》,刻于北魏(1500多年前),是嵩山地區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由整石雕成。碑文為嵩山著名道士寇謙之所書。康有為把它列為北碑十家之首。

  
    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岳殿,按順時針方向從峻極門開始依次是東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稱中岳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岳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峻極門外臺階下東側,有一座《五岳真形圖碑》,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根據五岳的各自特點(華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飛、中岳如臥)刻繪的象形碑,立于明代。

  
    跨過嵩高峻極坊,在高大的石欄月臺上,坐落著中岳廟的正殿-一峻極殿,或稱“中岳大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筑,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次于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

  
    出中岳廟后門,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小道,可登上“黃蓋峰”。漢武帝劉徹游嵩山時,見此峰黃云蓋頂,吉祥之兆,便賜名“黃蓋峰”。現有清式琉璃亭,古雅別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廟全景。

  
    ★少林寺攻略

  
    洛陽火車站對面的長途汽車站有很多班車途經少林寺。幾乎可以隨時乘車前往。

  
    洛陽-許昌的車途經少林寺,約68公里,票價17元,行駛約2小時,在少林寺廣場停車下客。步行約5分鐘就到少林寺景區售票檢票口。

  
    少林寺廣場有去登封市的8路公汽中巴候客,票價2元,行駛約20分鐘,每10分鐘一班車。

  
    市內乘三輪車去長途客運站,每人2元,行駛約10分鐘。登封-汝州中巴票價12元,行駛約1小時。在汝州客運站打的7元到“東轉盤”,約5分鐘。有路過汝州去平頂山市的長客在東轉盤候客,票價20元,行駛約1.2小時。

  
    少林寺門票100元(含三皇寨),少林寺游覽約需4小時。

  
    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上的達摩洞,距寺有很遠的山路,沿途沒啥景觀,單單爬上去看一眼現代人工修建的“達摩洞”似無必要。三皇寨在少林寺西南高嶺之上,需乘纜車上下,需另購纜車票。我用望遠鏡看了看,感覺景觀一般般,不值得我費力費錢上去了。

  
    ★中岳廟攻略

  
    登封市內乘三輪車,每人2.5元可到中岳廟,行駛約15分鐘。中岳廟山門外有2路公汽車站,票價1元回到市內商業中心“中岳百貨”站。

  
    中岳廟門票80元,游覽約需1小時,廟內不甚宏偉,規模稍遜西岳廟,有些破敗,相對于西岳廟30元票價而言,中岳廟夠黑夠狠。(原標題: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




來源:新浪河南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