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燕菜是洛陽水席中的首席菜品,也是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一道菜肴。它的傳說和洛陽牡丹一樣, 都與一代女皇武曌有著深厚的淵源。武媚娘稱帝后,天下風調雨順,萬民安康,常有祥瑞之物現于人間。 有一年,洛陽百姓將關外長出的一超級巨大白蘿卜當作寶貝獻給了女皇武老太太。老太太那個樂啊,認為是天降奇瑞,遂下令御廚將這“巨無霸”做成晚宴供其品嘗。(呵呵,她老人家那時候就懂得用綠色食品來美顏養生啦)這可難為死了御膳房的大廚們,一破蘿卜無論如何也做不出女皇想要的極品佳宴啊。(那年頭,在皇帝身邊當伙夫可真不好混)。奈何圣命難違,御廚們只能硬著頭皮將眾多山珍海味和加工后的蘿卜混在一起亂燉,這和著名的重慶毛血旺,廣東佛跳墻的做法如出一轍。就這樣,御廚們絞盡腦汁兒,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一席“蘿卜開會”終于上桌了。武老太太品嘗后喜笑顏開,發現味道竟然不輸給平日滋補的極品燕窩。從此,這一鍋亂燉的蘿卜宴竟然也被賜了個雅致的學名—“假燕菜”。(菜名總得配得上女皇的身份啊)。
從此,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的京城洛陽,“假燕菜”被皇家貴族視為上品,與宮廷御宴享有同等地位。(這下可好,吃不起燕窩的平民百姓可以用蘿卜代替了)。品“燕菜”成為風靡大唐的時尚之舉。這宮廷流行的東西嘛,自然是好的,于是民間百姓也都開始紛紛效仿。久而久之,“假燕菜”就演變成了 “洛陽燕菜”。
直至1973年10月14日,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下榻當時的友誼賓館。據《友誼賓館志》說,中午周總理宴請加拿大客人,上了幾道洛陽水席中的菜,其中就有流傳千年的“洛陽燕菜”。當周總理看到“洛陽燕菜”,以及菜品上友誼賓館大廚為了突出洛陽的特色,用蛋黃蒸糕精心雕啄雍容艷麗的牡丹花時,風趣地說:“洛陽牡丹怎么飛到桌子上來了?”在服務員介紹菜名“洛陽燕菜”后,周總理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應該叫‘牡丹燕菜’。”滿座都鼓起了掌。自此,洛陽水席的菜譜名稱發生了變化,從此“洛陽燕菜”改名為“牡丹燕菜”。這真可謂“菜以花名,菜以花傳”,周總理的改菜名,讓洛陽水席名聲更隆。(原標題:絕對不可錯過的特色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