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語出處:《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兩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
后來他倆一起做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齊僖公死后,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于公子糾和小白。于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后來襄公死去,糾和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最終,小白獲勝,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拜鮑叔牙為相并想處死管仲。鮑叔牙極力舉薦管仲為相,桓公最后采納了鮑叔牙的意見。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
年輕的時候,管仲和鮑叔牙就是好朋友。管仲家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
次數(shù)多了,鮑叔牙的仆人就看不下去了:“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管仲后來對別人講:“我曾多次在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qū)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牙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zhàn),但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有人說我膽怯,鮑叔牙卻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是在哪里做生意呢?是洛邑。經(jīng)營獲利后,兩人來到洛邑東郊一個偏僻壕溝里休息,商量分了經(jīng)商的本利。鮑叔牙堅持將三分之二分給了管仲:一來他認為所以盈利管仲功勞較大,二來管仲困頓,可以以此安頓老母后放心從政。后來,人們就把這條溝邊的村莊取名“分金溝”,這也是現(xiàn)在白馬寺鎮(zhèn)分金溝村村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