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雕琢也不能增加它的文采,形容人秉性不移的品質。
典源:《水經·谷水注》:“楨曰:‘石出荊玄巖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內乘堅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瑩。稟氣貞正,稟性自然。’”
在建安七子之中,劉楨是頗有個性的一位,他不僅文才出眾,機敏雄辯之才也稱道當世。
劉楨和曹丕的關系很好,曹丕當五官中郎將時,曾送給他一條玉帶。不久曹丕又后悔了,想要回玉帶,就給劉楨寫了張便簽,調侃說:“無論什么東西,它的價值因人而異,在貴人手中,它就貴,在低賤的人手里,它就貶值。我不嫌棄玉帶貶值,現在要把它取回來。”
劉楨的回答也很風趣,他說,像隋侯之珠、南垠之金這類至寶,在到貴人手里之前,不都是低賤的人先發現的嗎?貴重的東西,富人拿著不當回事兒,低賤的人卻會倍加珍惜。我劉楨沒有其他飾物,會把您送的玉帶當做至寶,況且也沒聽說居上位的人賞賜東西又要回去的。曹丕對他的說法很贊賞,就放棄了要回玉帶的想法。
有一次,曹丕宴請文學名士,期間命妻子甄氏出來與大家見面,眾人急忙還禮,只有劉楨端坐不動。這件事傳到了曹操耳中,他認為:劉楨見甄氏不拜,是對曹丕極大的不敬。于是,曹操下令將劉楨免官治罪,讓他到城外的石料廠與工匠一起服勞役。
不久,曹操到石料廠視察,勞役皆匍匐在地,不敢仰視,劉楨卻照常勞作。曹操大怒:“你難道看不到我嗎?”劉楨放下錘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劉楨身為苦力,何敢蔑視您?但是我在魏王府數年,常聞魏王教誨:做事當竭盡全力,事成則王自喜,事敗則王亦辱。我現在是個苦力,將石料打磨好就是對魏王的盡忠,故不敢停下手中的活。”
曹操又問:“那你打磨的石頭怎樣?”劉楨朗然回答,石頭出自荊玄巖下,外有五種顏色,內有堅貞之志,雕刻它也不能增加它的文采,磨它也不增加晶瑩,凜然正氣,這是它的稟性。
聽了這番話,曹操感慨“真是名不虛傳”,就把劉楨放了,并恢復了他的官職。“雕不增文”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