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跟著時機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典源:《舊唐書·郭孝恪傳》:“請固武牢,屯軍泛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隋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唐滅劉武周后,李淵為統一天下,命令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占據洛陽的王世充。
當時,竇建德占據河北,唐還要防范北方的突厥。為了集中兵力拿下洛陽,李淵遣使與竇建德言和,爭取使其中立,又派太子李建成率軍駐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以防突厥南犯。
竇建德當然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唐滅掉王世充之后,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自己。于是,他決定聯合王世充,對抗李淵。在李世民圍困洛陽后,竇建德率軍10余萬西援洛陽。突厥頡利可汗為策應王世充,也率軍南犯并州、石州(治今山西離石)等地。
面對這種危急情況,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對策。蕭璃、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數人認為唐軍長期作戰,過于疲憊,一時難以攻下洛陽;而竇建德氣勢正盛,唐軍將腹背受敵,主張退保新安,相機再戰。
而郭孝恪則認為:王世充被我們圍了很久,已經力盡計窮,他的失敗,指日可待。而竇建德也有不利的條件:長途增援,糧道不通,這正是自取滅亡!
郭孝恪建議李世民“圍城打援”:一邊繼續圍困王世充,一邊帶兵占據虎牢關,“隨機應變”。記室薛收也分析說:王世充保據東都,府庫充實,所帶領的部隊,是江、淮精銳,他最大的問題是被圍缺糧。一旦缺糧,跟我們打,他打不贏;守,他守不牢。竇建德帶兵來援,自然也帶來了糧草。一旦王世充有了糧草,這一仗還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時候呢!現在應當深溝高壘圍住洛陽,不與之交戰。而大王你親自帶上精銳,迎戰竇建德,戰勝竇建德之后,洛陽也就不攻自破了。
李世民采納了二人的建議,命齊王李元吉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進駐虎牢關,不久,全殲竇建德軍。李世民隨即移師洛陽,內無糧草、外無援助的王世充只好投降。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統一戰爭中最關鍵之戰,唐軍取得“一舉兩克”的重大勝利,為唐朝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郭孝恪也因出眾的謀略為李世民所常識,在召開慶功會時,李世民對諸將說:“郭孝恪謀擒建德之策,出諸人之右也。”
而郭孝恪獻策時所說的“隨機應變”,也作為成語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