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為西晉時郤詵的自謙語,后用以比喻才學(xué)出眾、出類拔萃的人。
典源:《晉書·郤詵傳》:“(郤詵)累遷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在中國古代,對廣大讀書士子來說,桂花樹具有獨特的象征,往往被視為科舉中第的吉兆。一旦有考生在鄉(xiāng)試、會試中考中舉人、進(jìn)士,人們往往將此喻為“折桂”。這不僅與古代鄉(xiāng)試通常在桂花盛開的農(nóng)歷八月舉行有關(guān),也和西晉時一位名士在洛陽的一段佳話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這位名士叫郤詵,字廣基,濟(jì)陰單父(今山東單縣)人。他從小發(fā)奮讀書,長大后博學(xué)多才,風(fēng)度翩翩。
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定都洛陽。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晉武帝司馬炎昭告天下,讓各地舉薦賢良、直言之士。太守大力推舉,郤詵來到洛陽,參加朝廷舉行的公開選拔活動。在對策考試中,郤詵才思泉涌,他的成績最終名列第一,被朝廷任為議郎。
郤詵舉家搬到洛陽。他為官清正廉潔,秉公辦事。他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了,他甚至連載母前去看病的車也沒有。母親病故后,由于家里過于貧窮,雇不起車馬運載母親靈柩返鄉(xiāng),他就在住的堂屋北面辟一塊地,將母親的棺木暫厝起來,還在墻上開了一個門洞,早晚哭拜。隨后三年間,他養(yǎng)雞種蒜,維持生計,最終用養(yǎng)雞種蒜而得的錢雇了八匹馬,把母親的靈柩拉回家鄉(xiāng),使母親入土為安。
為母守喪期滿后,郤詵被朝廷召為征東參軍、尚書郎、左丞等官職,每到一任,總是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后來,郤詵升任雍州刺史。晉武帝非?粗厮,特別集合百官,在宮廷的偏殿給其送行。其間,晉武帝想起郤詵當(dāng)初的對策考試表現(xiàn),就問道:“你認(rèn)為自己的才學(xué)如何?”郤詵回答道:“我那時在朝廷舉行的賢良對策考試中名列天下第一,這就像桂樹林里的一枝花,也好比昆山上的一塊美玉。”聽了他這一番自謙的話,晉武帝大笑,現(xiàn)場的一位高官卻認(rèn)為郤詵過于狂傲,立即奏請免除郤詵的官職,晉武帝卻說:“我和他是在開玩笑,不要怪罪。”
郤詵當(dāng)雍州刺史時威嚴(yán)明斷,鞠躬盡瘁,深得百姓愛戴,后來病卒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