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善惡,制造混亂。
典源:《后漢書·楊震傳》:“白黑混淆,清濁同源,天下嘩,咸曰財貨上流,為朝解饑。”
中國東漢時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名叫楊震。“黑白混淆”這個成語,就出自他的一篇奏疏。
楊震是東漢弘農華陰(今陜西潼關水峪口)人,字伯起,他少年時期聰明好學,博覽群書,20歲的時候就學富五車,開始設館授徒。楊震熱心教育事業,在長達30年的教育生涯中,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門下弟子超過了3000人,他本人更是被時人譽為“關西孔子”、“關西夫子”。
楊震年已五旬的時候,當朝大將軍鄧鷺欽慕他的學識和品行,堅持要征召他到自己的幕府任職。楊震出仕后,歷任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等職,所到之處,造福一方。后來,他更是被升為太尉,掌管朝廷軍事大權。
出仕20多年間,楊震秉公辦事,勤政廉潔。他調任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恰好昌邑縣令王密是他舉薦的官員。王密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別準備黃金十斤,要送給他。楊震不但沒有接受,還狠狠地批評了王密。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譴責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聽了這話,王密慚愧地攜金而出。從此以后,楊震又被人們稱為“四知先生”。
楊震為官,還因疾惡如仇、敢于直諫而聞名。漢安帝當政時期,十分昏庸,漢安帝的乳母王圣及樊豐、周廣等高官,在京都洛陽四處搜刮,圈占地皮,大建豪宅、園林。楊震對此十分痛恨,屢屢向皇帝上疏,揭露這些人的罪惡。在其中的一篇奏疏中,楊震直言:“現在,許多無能之輩,甚至是胡作非為的人都能通過行賄而得到高官顯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濁不分,天下輿論嘩然,都說上流地位是用金錢買來的,使朝廷落下無數譏諷謾罵!”他勸安帝嚴加整飭,防止百姓與朝廷離心離德。但是,漢安帝置若罔聞,在佞臣的誣陷下,還罷免了楊震的太尉一職。公元124年,楊震無奈返鄉,路過洛陽城西的幾陽亭時悲憤交加,飲毒酒而亡。
一年以后,漢順帝即位,將樊豐、周廣等人處死,下詔給楊震平反,并以極高的禮儀將其改葬于華陰潼亭。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楊震墓,還親自作文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