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
典源:《論語·述而》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洛邑是周朝的首都。周王朝的圖書典籍、廟堂文物,盡集于此。當時的孔子雖遠在魯國,但他醉心于周公所制之禮樂。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千里迢迢來到洛陽,專程拜見老子問禮樂之事。
見過老子之后,孔子還向周王室的執數(“數”即歷術)官萇弘請教過音樂之事,并游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和祭天地的社壇等。
三月不知肉味跟孔子向萇弘請教音樂有關。孔子謙恭地問:“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二者有啥區別呀?”萇弘不慌不忙地答:“韶樂是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宏盛;武樂是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就音樂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但卻是同樣美好的。”孔子再問:“那么,二者在內容上有什么差別嗎?”萇弘再答:“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于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于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 “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
孔子得到指點,心滿意足地回到了魯國。第二年,他又出使齊國,齊國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孔子到齊國時,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現場,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收獲不小。
在武樂和韶樂中,孔子獨鐘韶樂,經常自彈自唱,得意處手舞足蹈,如癡如醉,他本來是喜歡吃肉的,這一喜歡上韶樂,肉倒被他撇一邊了,腦子里全讓韶樂給占了,以至于肉是啥味道也品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