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善吏道,后周顯德年間,先后為永興軍(治今陜西西安)節度使從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州(治今陜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縣南)節度使趙匡胤推官、掌書記。顯德七年(960)正月,普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于趙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為右諫議大夫,充職樞密直學士。是年四月,后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議宋太祖親征。宋得勝還師后,升普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淳化三年(992)普薨。太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贈普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親撰并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