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兄弟倆后來在那邊山上相遇,才有了‘叩馬而諫’的故事。”焦建甫指著偃師方向的首陽山說,“伯、叔二人祠墓如今還在。”
首陽山在今天的扣馬村南邊,距離很近,當(dāng)年周武王與天下諸侯會師孟津,準(zhǔn)備攻打朝歌,聲勢浩大。伯夷和叔齊獲悉后橫馬攔路說,武王大動干戈有損“忠孝”,但武王并未聽取伯夷和叔齊的勸諫,毅然北進(jìn)。這就是被歷代文人騷客所稱頌的“伯夷叔齊叩馬勸諫”的故事,扣馬村也由此而得名。
“我們這相傳是‘叩’馬村,后來漸漸演變?yōu)?lsquo;扣’馬村。”焦建甫說。
趣事
八百諸侯或為“八位百戶侯”
“看過《封神榜》,武王伐紂的故事想必人們都很熟悉,武王當(dāng)時的‘閱兵式’傳說就在我們村北邊。”村支書邢武森介紹說,他們村里現(xiàn)在修建有一個文化活動廣場,舞臺上繪有“八百諸侯會孟津”的圖案,十分顯眼。
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記載,“九年(公元前1126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盟津”。在現(xiàn)在的扣馬村西北約5公里,即真正的扣馬村所在地的黃河岸邊,武王構(gòu)筑觀兵臺,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閱兵儀式結(jié)束后,武王率部向東,在扣馬村東南的同盟山下,修建了會盟臺。在此期間,各路諸侯率兵而至,“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歷史傳說此為“八百諸侯會孟津”。
“史學(xué)界有種說法,八百諸侯實為‘八位百戶侯’,但如今已無從考證。”焦建甫說,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曾是學(xué)術(shù)界的一個謎,后來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經(jīng)多方論證,才確定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記得村里老人們曾笑談,八百諸侯加上攜帶的衛(wèi)兵,整個扣馬村也裝不下,八百諸侯可能是當(dāng)時的八個‘大戶’代表。”焦建甫笑著說。
恢復(fù)
“三步一閣五步一廟”或重現(xiàn)
一到扣馬村,記者就急忙到村里各處查看古跡,但讓記者有些失落的是,扣馬村內(nèi)保留的古跡少之又少,“之前,村里到處都是石羊石馬,古祠碑刻,隨便一件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一部分古跡被人為破壞,還有相當(dāng)大一部分在黃河漲水時,被拿去填河道了”。說起過去對扣馬村文物古跡的損毀,焦建甫顯得有些悲憤。
研究村史四十多年,焦建甫老人向記者介紹說,扣馬村現(xiàn)在遺留下來的古跡,基本上都是清代建造的,當(dāng)時民眾為了抵抗白蓮教,扣馬村人修建了城寨。在他向記者展示的,自己手寫仿抄的《扣馬古跡分布圖》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修建的城寨,分別有東、西、南、北四道大門,如今僅剩南門了。
在南門前,焦建甫老人介紹說,南門旁邊就是當(dāng)年的夷齊叩馬地,現(xiàn)在仍有一塊石碑鑲嵌在墻壁中間。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石碑上刻有“重遷古夷齊祠碑記”的字樣,經(jīng)辨認(rèn),這是三位清代的進(jìn)士集體捐助鐫刻而成。
從南門往北,依次是武王廟、舞樓、天意閣。出了北門,還有夷齊祠、北大廟、東岳廟、長壽寺、大王廟和東茶亭。出了南門往南,有五虎石、文昌閣和張公店。可惜如今,這些古跡大部分都不復(fù)存在了。
古跡就是歷史的活化石。在石碑旁邊的荒地上,邢武森介紹,里邊仍埋有大量的石碑石刻。目前有關(guān)部門正在研究將埋在地下的石碑石刻挖出來,做集中的挽救和保護(hù)。他拿出了幾份重修南門的計劃書,他說,“如果一切順利,屆時,扣馬村‘三步一閣五步一廟’的盛景將會重現(xiàn)”。
在陪同記者走訪的同時,他仍在做每家每戶的宣傳工作,“就是告訴他們,要注意保護(hù)現(xiàn)有的古跡,還有一些老房子和古樹,入選了古村落名錄,我們村里所有的歷史古跡就要及時保護(hù)起來”。(大河網(wǎng))實習(xí)生 吳慧珺【原標(biāo)題:河南孟津扣馬村 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曾在此“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