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當年劉秀為了躲避王莽的追殺,逃命來到峪口村北邊的山坡上,由于長時間逃亡,饑渴難耐。他站在山坡上,忽然發現漫山遍野的酸棗掛滿了枝頭,便急匆匆跑進棗樹林中,大把大把地吃酸棗解饑渴。
由于山棗樹上有許多倒鉤刺,山棗林猶如一個巨大的棗刺籠,劉秀正打算出來,這才發現渾身火辣辣地疼,他的臉上、胳膊上、手上被棗樹刺劃了好幾道口子,連衣服也被劃破了。
雖然這些酸棗讓劉秀解了饑渴,卻將他的衣服掛得如同叫花子一般,便念道:“酸棗得,酸棗失,棗樹結棗不長刺。”神奇的是,從此以后,這面山坡上所長的酸棗樹上,再也沒有長過倒鉤刺。
劉秀來到峪口村,恰巧一個姓呂的農婦正在村邊做針線活,他便上前懇請農婦幫他縫補一下衣服。善良的農婦欣然答應,幫劉秀補了衣服上的口子,劉秀穿上縫補完的衣服連聲道謝。
后來,村民便根據這個傳說,將峪口村改名為縫衣扣村。村民還在村子西北方2公里處建了一座“縫衣娘娘廟”,并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有碑文:“相傳光武避新莽之難,道經于此,倉促而前,棘刺衣,扣墜落,呂氏女縫之。除莽繼位,找該女,女早逝,遂封為縫衣娘娘,后人即以此名村。”
此后,經過歷代朝代更迭,縫衣扣村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人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便把村名改為豐衣口村。 (趙佳)【原標題:豐衣口村:劉秀食棗劃破衣 善良農婦巧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