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不完美不行,現在有的寫字的,基本功不到位,沒有受過刻意的訓練,只在情趣上下功夫,將來他的前景不會寬闊。有的字在展廳里很動人,因為筆墨效果好,但是印到集子上,就露怯了。筆墨的外衣剝落后,線條、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我的字可能在展廳里不那么奪目,但印在書上,還每每可看,我要求要準確、耐看,這是與古人吻合的。到博物館里看古人法書,尺幅不大,看上去不是那么動人,但印在書上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光彩照人。古人追求精致之中求變化。技法完美是伴隨書法家終生的一個追求,境界是靠讀書、讀法帖逐漸加深的。書法到了一定程度后,和人的修養是密切相關的。
我的書法風格形成是不由自主的形成,我寫字、刻印、寫文章沒有刻意追求風格,去設計風格。我已經60歲了,寫了50多年的字,回頭看去,我的書法、篆刻、文章有一種一貫制的風格貫穿在里面,是一種統一和諧的東西,這可能和我與生俱來的個性有關吧。
當年,您和張海、王澄、周俊杰等先生推出了“墨海弄潮”,在當代書壇掀起了“中原書風”,請您談談“中原書風”的具體涵義。
曾經做過的事情,是歷史的過程,是河南當代書法史的一個過程。當時,河南是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的一種狀況。篆刻方面,上海、江浙已經形成氣候,他們印人代代相傳,印泥、印石、紙張已經形成產業化。河南人當時刻印,就是找城墻磚磨磨就刻了,所有的石頭都是從南方運來的,印泥也很粗劣,連蓋印的紙都沒有,條件非常差。從大處講,北宋南遷后,河南文化一蹶不振。蘇州一個小地方,考上的狀元比河南300年都多。解放前,河南有“水”、“旱”、“蝗”、“湯”等災難,河南經過長期的戰亂、長期的貧窮,政治、文化、經濟一蹶不振。
江浙出了沙孟海、林散之等大家,而同時河南卻難以找出大家來。雖然出了一些地方名家,但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影響遠比不過沙、林等人,河南書法這一段比較薄弱。但河南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河南有1億人口,有深厚的傳統,有豐厚的碑刻資源,書法藝術是深入人心的,民間基礎很扎實。
在全國書法熱興起的時候,河南一批熱愛書法的年輕人,天時、地利、人和湊到一起,做了一場有意推動河南書法發展的活動。當時的選擇不是走向“雅”,而是走向“俗”。現在看來“中原書法大賽”是燒熱、推動河南書法創作氛圍,是藝術走向社會的一種辦法。用現在時髦話叫“書法進萬家”,河南書協20多年前,做的就是“書法進萬家”活動。
“千人書法大賽”,一千人聚集在省政府禮堂,同時揮毫,要的是那個場面,而不是要的“雅”。這次活動就是讓書法從書齋里解放出來,走向千家萬戶,融入到整個社會。這樣書法才有生命力,才有氛圍。現在看那時的書法作品,整體的顯得都很幼稚,但在當時在全國確實引起了轟動。整個活動開了全國書法大賽的先河,后來各類書法比賽在各地此起彼伏,都是向河南學的。這樣的舉措是河南現代書法的起點。盡管這個起點是從民俗開始、從基礎開始、從普及開始,但它為日后河南書法的興起創造了一片熱土。
后來河南又舉辦了墨海弄潮15人晉京展,現在看那些作品很幼稚,但當時在中央美術館引起了強烈的轟動。當時人們還沒有去寫大作品,最多的還是四尺宣紙,寫的還是毛主席詩詞、寫的還是顏柳歐趙、寫的還是“遠上寒山”,突然見到了河南人宏篇巨制,寫的碑派書法,那種氣象震住了當時的人們,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看那種書法令人汗顏,但當時為河南書法走出去,為河南培養書法人才是一種好辦法。后來接連辦二屆、三屆,直到四屆總結出了百人集。雖然集子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作品不能盡人滿意,但對河南書法整和起到了關鍵作用。
江南書法典雅,以帖派見長。按阮元的說法:江左風流,碑派長于碑榜,拘謹拙陋。北方書風追求質樸,南方書風追求秀雅,中原書風的概念就是相對于南方書風而提出來的。一是大作品、大氣派,二是注重作品的表現力。當然從學術方面看,這個提法不是很嚴謹的,雖然它為鼓舞士氣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有人說中原書風特點是雄渾博大,實際并不盡然。我在我的文章中回避這個稱呼,因為它不耐推敲,考慮到整個河南書法的大局,我不能否認,但我在專著中也從不提這個概念。
那么中原書風應該是什么樣的書風呢?后來的全國展中,河南不再是大作品了,有些作者從南方進修回來,也開始寫二王一路的尺牘、手札,帖派、碑派在河南匯集、融會貫通。豫菜是什么風格?豫菜沒有風格,沒有風格也就是豫菜的風格。豫菜最可貴的就是善于吸收,善于融會貫通。河南書法其實也是這么一種情況,在廣泛吸納、包容吸收和消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書風。代表這個時代的書風應該是有新意的、有創造性的書法,河南書法一直在創造上做文章。我認為這應該是中原書風的特點吧。如果僅僅用雄強博大來形容河南書法的話,是片面的,不準確的。
薛:中國書協自成立以來,舉辦了全國展、中青展、新人展、正書展、楹聯展、篆刻展等多項展覽,您幾乎擔任過所有展覽的評委,通曉所有展覽的游戲規則。請您談談向這些展覽投稿的注意事項。
李:我覺得作者要投稿,應該知道展覽是一場戰役。戰役是短期行為,短期要打勝仗,要依賴本人長期積累的結果,無數次的迎接展覽,這個過程就是提高。要重視過程,而不要在意結果,做到埋頭耕耘,不問收成。
八屆國展收稿30000件,最后展出只有1000件,是一個龐大的展覽,但還是有29000件作品落選了。結果是哭的多,笑的少,還是罵娘的多,稱頌的少。大家一定要用平常心去投稿,如果說現在的一些評委不當評委了(包括我自己),那么落選的概率也很大。現在是年輕人投入更大,老年人的局限更大,進步也慢。
投稿一定要認真,好比歌星參加歌手大賽,面對評委按計分器,,哪怕評委水平還沒有你高,你也一定要重視評委。如果你搞個人演唱會,你可以盡情發揮。你在古代參加科舉,必須要寫八股文,寫現代詩一定沒戲。投稿就是應試,必須要認真對待展覽的規則。如果你把藝術個性發揮到極致的話,在藝術創作上很可貴,但很少人去拍手贊成你。這時候,盡管你很有創意,但結果還是落選。必須要讓大多數人接受你的作品,既不能把工藝化夸張到極致,也不能太張揚個性化。要把握好審美的“度”,這個“度”產生在審美共性上。
要通過以往每次展覽入選作品來尋找規律,展覽雖然有變化,但主線變化不大,有規律可找。還要注意當代展廳機制下的效果,古人欣賞書法作品,沐手焚香,玩味著字里行間的翰墨之美和詞句之美,在讀書法;現在評委開評,回避本省,4個評委評三個省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