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書”是說給神聽的,其實是說給人聽的。請“愿書”實際上是人借神的名義給自己娛樂,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鼓書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把說書作為敬神的一種形式,可見人們在心中對它是多么喜歡和尊崇。
六、敬神的“愿書”慶賀的歌
“愿書”來源于農村的“還愿”習俗,這種習俗作為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源遠流長,就是到了現在仍是生生不息。孩子要考大學了,家里想要男孩兒,親人久病不愈,村里久旱無雨……當人們因種種原因無法實現愿望時,就要寄希望于臆想中的神了。神啊,保佑我孩子考上大學,我給您供上一頭羊;神啊,讓我親人大病快好,我給您請一臺戲。某一天心愿實現了,人們就要到神前“還愿”,該上羊的上羊,該請唱戲的請唱戲,該請說書的請說書。說“愿書”的日子里,左鄰右舍皆來助興,男女老少皆大歡喜。“愿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渴盼的愿望一旦實現后的慶賀之歌。
在偃師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一個村子久旱逢甘霖,村民們要給神還愿,領頭人就在神前問:“不知道老人家是想看戲,還是想聽呂祿說書?”并求神“如果喜歡啥,就讓黃表紙升起”。說罷點燃黃表紙,開始問神。當說到唱戲時,燃過的黃表紙悠然下落,而說到讓呂祿說書時,黃表紙卻冉冉升起。
“愿書”有個人請的,是為個人的事兒;集體請是為大家的事兒,比如祈雨成功。
“愿書”一般說三天。請“愿書”多選在三六九等吉祥日子。因為是敬神,便有內心虔誠和儀式上的隆重,便有了一套不能刪減的程序。在主人還愿的前兩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請神,就是將神從別處請到自己家里。請神時,請來的說書藝人要跟著主人先到神前說一段,叫做請神段兒。請神段兒的意思都八九不離十,有一段請神段兒這樣唱:
一爐青香敬蒼天,
請請各位靈神仙。
先請龍王離東海,
再請觀音離岐山,
雷音寺敬請佛爺位,
請太白真人降下凡,
焚上香,擺上供,
再請天地眾神仙
全神敬請到宅院,
宅院以內領香煙,
請神一書說完畢,
保佑四季得平安。
請神段兒唱完,神請回家, 放好牌位,貼好對聯,燒上香,擺上供,劈里啪啦一陣鞭炮,煙霧彌漫中,神安住了。安神的時候,說一段安神段兒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當午時一爐香,
謝天謝地謝上蒼。
神靈請入寶堂內,
一年四季保安康,
保佑全家人財旺,
豐衣足食樂無疆,
安神一段敬天地,
萬事如意燒長香。
神安好了,該受人敬了。這時候,主家一邊擺供品,一邊放鞭炮。藝人則洗臉凈手,開場說書。第一天說的都是敬神書,第二、第三天可以變通,征詢主家的意見,根據主家的喜好,就可以說別的書了。
在三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