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在洛陽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內陸諸侯外,還包括遙遠的東西南北四海之神,宮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產生了配合祭海的音樂,這種音樂就是洛陽海神樂的源頭。這種古樂流傳命運如何?
周朝禮樂定海樂
首次聽說洛陽海神樂,只知道它在洛陽市洛龍區一個叫古景花村的地方。我們在洛河北岸東行很遠,到達一個叫做樓村的村莊,才知道古景花村是樓村很久以前的名稱。
洛陽海神樂的傳人、海神社的社長郭鴻運十三四歲開始學習海神樂,命運卻讓他做了一輩子的中學教師。2000年退休后,他憑借一己之力著力恢復,自此開始與歷史悠久的海神樂重續前緣。
據《太公金匱》記載,武王伐紂統一中國后,在洛陽定都,并和姜子牙在洛陽定鼎九州,除了分封諸侯之外,還分封諸海之神,同時,制定了嚴格的禮樂制度,定期祭天、祭祖、祭海。為配合祭祀活動,還專門設置了祭樂,這就是洛陽海神樂最早的源頭。
由海神而創制出海神樂,則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秦始皇承襲周朝禮樂制度,在舉行盛大海祭儀式時,專門設置了祭海樂隊,這樣便產生了祭祀海神的音樂;由秦而漢,海神樂得以發展;到了隋唐,海 神樂已成為最主要的宮廷音樂。
安史之亂后流坊間
宮廷的身份,聽起來似乎邈遠。不爭的事實,它已跌落民間。這其中的變故,想必跌宕。
根據郭鴻運的介紹,海神樂由宮廷進入民間,始自唐代安史之亂以后。安史之亂時,大將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天子封為“一字并肩王”,并被賞給宮廷宴樂。這樣,深鎖皇宮的宮廷音樂進入民間,海神樂亦如此。
而據《洛陽市志》記載,海神樂作為隋唐時期主要的宮廷宴樂,是在五代之后傳入洛陽民間的,因獨在洛陽地區傳播,故被稱為“洛陽海神樂”,而民間的演奏團體,習慣被稱為“海神社”。
郭鴻運似乎更相信海神樂因郭子儀而流落民間的說法。郭子儀這位功高蓋世的唐代名將,在郭鴻運家族的族譜上,被列為祖先,郭家現在仍存的建于明代的一座老房的門楣上,雕刻著“汾陽世地”的字 樣,而“汾陽王”,正是郭子儀的封號。
郭氏代代傳衣缽
唐代名將之外,郭鴻運所在的樓村古名古景花村,亦是跟唐代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郭鴻運帶領我們來到樓村,在穿過從村中央經過的焦柳鐵路的地下通道后,他說,此時所站的位置正是隋唐洛陽古城遺址的東門建春門,而我們的兩側,一條南北溝渠的東岸,則是古城的東城墻遺址。經時光的沖刷,城墻遺址已經不存在,不過在修村中道路的時候,曾挖出大塊大塊的石板,大概是建造城門基座時所用。
從位置上看,樓村的東半部即緊靠隋唐時代洛陽城的東門,可謂京郊勝地。又因這里當時花木圍繞,成為賞花勝處,故被稱為古景花村。這就是其古名的來歷。
因郭家是郭子儀的后代,洛陽海神樂因此在樓村盛傳不衰。作為海神社的主力,郭家更是名手輩出。
最著名的第九代傳人郭高山,更是名頭響遍河洛,他解放前曾在洛陽東關一邊做生意,一邊開門授徒,教出了一大批好徒弟。他既能制作樂器,也能演奏樂器和導演戲劇。建國后,曾受聘于西南軍區文工團,專門教授管子吹奏;后來返鄉,多次參加各種活動,名噪一時。
像所有流行于民間的音樂一樣,建國后波譎云詭的形勢,將洛陽海神樂逼向歷史的角落,并逐漸被遺忘。
2000年秋,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回家的郭鴻運,閑暇之際,參加一次由鄉里組織的當地名人座談會,遇到當年的同班同學、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的副主席郭光宇。
閑談時,兩人想起少年時代學習海神樂的情形。郭光宇建議,何不將海神樂恢復?如果現在不恢復,恐怕以后沒人能夠恢復得了了。
這得到了郭鴻運的認同。郭鴻運十三四歲跟隨伯父郭高山學習管子,對海神樂有一定的造詣。也許,通過努力,可以恢復久已不傳的海神樂了。散會后,郭鴻運就趕緊聯系郭孝憲、郭紹光兩位同樣退休的老教師,籌備重新恢復海神社。
此時,半個世紀已經過去,原來的樂器、樂譜,早已不知所終;會吹奏的老藝人,也大多離世。就連他這個會吹管子的人,也找不到一根可吹奏的管子;即使找到管子,暌違了半個世紀,他還能回想起當年的那些音符嗎?
復活古樂四處尋
困難是顯而易見的,郭鴻運并不氣餒。
沒有管子,他自己制作管子。原來的管子是錫管,他進行了改良,使用內錫外銅的形式,既可以保證管子的光滑美觀,也可以保證其音質的不減。
最難的是管子哨嘴的制作,要尋找上好的蘆葦。但由于環境的變遷,記憶里到處都是的蘆葦渺不可尋。他跑到偃師和伊川,仍找不到合適的蘆葦。
最后,郭鴻運騎著自行車跑到宜陽,在山溝里跟老鄉四處打聽,才在一條山溝背陰臨水的地方,找到合適的蘆葦稈。
回來以后,他又把蘆葦稈蒸軟,進行刮、削等一番加工,終于制成了一個哨嘴。管子制作的成功,給他帶來了信心。他聯合50多名村民,自制或購買了各種樂器,還根據史料的記載,自費購買布料,制作出50多套唐朝時候樂隊的服裝,使樂隊真正有了宮廷的味道。
2005年年初,樂隊進行了認真的排練后,在當年洛陽元宵節期間全市民間藝術節表演中,一舉成名。
這種遺失多年的古樂,經過民間人士的努力后,終于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