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洛陽

舊縣背裝:高蹺上的舞蹈(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4/15 14:55:56 點擊數: 【字體:


    嵩縣舊縣鎮西店村背裝是民間社火表演的一種形式,屬造型藝術。


  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孟州鐵匠李裝奇父子遷居洛陽嵩縣舊縣鎮西店村,帶來了背裝這種民間雜耍。經130余年的傳承和創新,其表演融合了曲藝、高蹺、舞蹈、高空雜技等藝術形式,更具吸引力。

  2008年3月,舊縣背裝被列入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將沖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絕活落戶西店

  74歲的周進道是背裝(又叫撓裝)的第八代傳人,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介紹說,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孟州鐵匠李裝奇父子由孟州輾轉來到嵩縣舊縣鎮西店村落戶,帶來了民間絕活兒背裝。

  背裝屬于民間造型藝術,其故事情節主要源于民間傳說或取材于歷史典故。表演者既有不滿周歲的嬰兒,也有年逾花甲的老人,大都以戲劇中的生、旦、凈、末、丑角色化裝出現。表演形式依故事情節而定,一般為一垛(一個小組),每垛又分上、中、下三層:上層表演者為“上裝”,多為兒童甚至嬰幼兒;中層表演者稱“中節”,主要是依據故事情節設計的一種民間文化表演道具;下層表演者稱“下裝”,為受過嚴格訓練的成年人。

  一招一式惟妙惟肖

  “中節”是背裝表演的關鍵一環,由鋼筋打制而成,有的彎彎曲曲如盤龍,有的則如樹枝,飾以各種顏色,或將真樹皮等粘在外面,惟妙惟肖。“中節”用一兩寸寬的氈布一層層、很密實地捆綁在“下裝”的腰上,從“下裝”的衣領、袖口處蜿蜒伸出,給人一種孩子坐在“下裝”的頭部、胳膊上的感覺,往往能以假亂真。

  鑼、鼓、镲、嗩吶齊響,演員出場。在背裝《穆桂英下山》選段中,“下裝”為一中年男子,穿銀白色的戲服,飾楊宗保;“上裝”為一個10歲左右的小姑娘,穿紅色披風,飾演穆桂英。“楊宗保”在鑼鼓聲中滿場走動,威風凜凜;上面的“穆桂英”表演一些翻身、旋轉的動作,演繹出廝殺的情景。

  整個表演既驚險刺激,又詼諧逗趣、古樸自然,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楊八姐游春》、《寶蓮燈》、《穆桂英下山》、《哪吒鬧海》、《丑三打柴》、《蟠桃會》、《七仙女送子》、《游龍戲鳳》等都是背裝的名段。

  傳統意義上的背裝,難度最大的當數“雙垛”,“下裝”為一成年男子,“上裝”則有兩個小孩一左一右懸掛在裝頂,像《楊八姐游春》,“上裝”一左一右兩個孩子分別扮演楊八姐和楊九妹。“雙垛”表演難度很大,必須掌握好平衡。

  民間文化原汁原味

  這種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活動,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社火表演,當地人稱它“民間耍活兒”。

  從1877年到20世紀80年代,逢年過節,西店村人總要搞背裝表演,演出“費用”是這樣出的:各家各戶出糧食,表演時有人專門做飯,表演者可免費吃飯,沒有工錢。西店村有17個村民組,自新中國成立至今,8個村民組世世代代參與表演活動,另外9個村民組卻無人嘗試。

  究其原因,背裝傳人李裝奇是鐵匠出身,演出前第一件事準是敬火神。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每次演出前,老藝人和新演員要一起去河對面的火神廟舉行“上裝”儀式,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祈求演出平安。因此,演出組織就叫“火神社”。“火神社”的后代分布在現在的8個村民組,也就是說,現在參與的都是正兒八經的背裝后人。

  “文革”期間險些失傳

  與西店人說起背裝,上年紀的人都會說到一個人——金西川。老先生已經過世,但是若不是他當年從村里沒收的背裝表演道具中偷走一套“中節”,這種民間絕活恐怕已經絕跡。

  62歲的金明辰介紹說,“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立“四新”,背裝被列入“四舊”行列,上面一聲令下:各家都要交出與背裝有關的所有表演道具。

  最后,幾十套道具被集中到大隊部的一個倉庫里準備銷毀。當時任大隊會計的金西川有倉庫的鑰匙,他擔心銷毀所有道具后造成這種民間絕活失傳,于是冒著風險趕在銷毀前一天晚上偷出來一套道具。這一套道具成為改革開放后西店村人重新組織背裝文化活動時唯一的“中節”。

  走出大山吸收營養

  2001年,記者有幸在當時的洛陽民俗博物館看到舊縣鎮背裝表演,深感震撼。后來我們才知道,那是舊縣背裝第一次到洛陽市區表演。

  因為是民間社火,加上洛欒快速通道開通前,西店村交通不便,所以背裝表演都是在當地進行,范圍非常小。

  改革開放后的1983年,村里幾個老人一合計:得把背裝演出“轟”起來,要不對不起老祖宗。此舉得到了村里年輕人的支持,經費來源依然采用祖宗留下的方式:集資。

  很快,背裝又開始在西店村和周邊村莊表演了。1984年,按照縣文化部門的安排,背裝第一次走出大山深處,到嵩縣縣城表演,引起了轟動。

  2001年,在舊縣鎮工作的李大克回到西店村任黨支部書記。適值洛陽牡丹花會期間民俗博物館舉辦民俗文化廟會,他找到組委會,談了欲把背裝這種絕活向外推廣的想法。組委會領導聽完介紹,派人去看了他們的演出,當即拍板:這個節目一定得上。為了來洛陽演出,西店村背裝表演社起了一個正規的名字——“白云藝術團”,李大克是第一任團長。

  舊縣背裝自此開始走出大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現在,西店村背裝社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西店背裝藝術團。

  玄武湖公園連演5公里

  說起2004年參加“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時隔多年,54歲的金聚才依然激動不已。

  金聚才說,背裝是當時洛陽選送的唯一一個民間文化節目。5月3日,南京市文化局領導在觀看節目彩排時,為嵩縣農民兄弟的背裝表演所震撼,立即要求有關人員將背裝從節目單的第六位調至第一位。

  第二天,背裝到玄武湖公園表演。南京的觀眾太熱情了,一路跟著看表演,演員們根本無法下“裝”。金聚才他們從進玄武湖公園大門開始表演,一口氣在“裝”上堅持走了5公里。

  讓背裝舞在高蹺之上

  如何讓背裝更具吸引力、生命力呢?創新是唯一出路。

  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西店背裝藝術團現任團長徐京霞說,2003年年底,大家商量后決定增加背裝表演的難度,把背裝嫁接到高蹺上表演。

  說實在的,單走高蹺沒問題,單表演背裝也沒問題,但二者結合到一塊兒,問題就來了:演員們總是剛走起來就摔跤,有些男演員摔得幾天都站不起來。但大家憋著一股勁,傷一好就繼續訓練。經過幾個月的訓練,踩著高蹺的背裝表演終于成功了。

  2006年,他們又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改變100多年的傳承習慣,吸收村中女性表演“下裝”。

  40多歲的金會芳有幸成為表演“下裝”的第一個女性。她以前是樂隊成員,從來沒想過能表演“下裝”,可能是天天看的緣故,也可能是環境使然,練了20多天,她就能頂著“上裝”的孩子進行表演了。現在,舊縣背裝的女性“下裝”演員已經占到大多數了。

  有了女“下裝”后,每逢演出,西店背裝藝術團再也不用為村中男“下裝”外出打工湊不夠演員犯愁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1-03-02 作者:陳小偉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