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最大古墓群(2)
2014/2/24 15:47:3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尋找帝陵的工作將分為三步:找到帝陵的確切位置;確定帝陵的陵園范圍;最后,找到帝陵的陪葬墓群。在搞清楚陵墓群的結構布局、劃分出陵區與陵墓群范圍的基礎上,測繪陵墓群總平面圖、各陵區分布圖和帝陵、陪葬墓的遺跡平面圖,制作帝陵的立體景觀圖。
考古工作者將綜合運用傳統和最新的現代技術,進行這次考古調查與勘測,以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先進的科技手段包括計算機技術、測繪技術、航空影像技術、遙感技術,以記錄調查成果,尋找未知古代墓冢。
據介紹,承擔此次任務的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與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系,已經共同研制開發出邙山陵墓群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信息庫,將對調查區域進行監測、建檔和管理。調查中發現的任何墓冢、遺跡點均可利用GPS(全球導航定位)定位在電子地圖上,而已經標注在電子地圖上的墓冢、遺跡點均可通過GPS找到具體地點。同時,計算機將以強大功能把有關帝陵、陪葬墓、遺跡點的各種文字、圖片、攝像資料全部匯集在一起,以便研究和整理。
此項工作將分三個階段實施,2003年至2005年為第一階段,2006年至2009年為第二階段,2010年至2012年為第三階段。最后,調查的結果將落實在地形圖、攝影圖片、航測片等現代形象載體上。
圖文/姚偉
特別鏈接
邙山陵墓在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
記者在洛陽邙山地區采訪時了解到,邙山古墓50年來減少過半,不僅僅是被盜的原因。
談到邙山的現狀,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韓國河心情沉重地說:“邙山陵墓在遭受著嚴重的人為破壞。邙山陵墓的地面封土正在迅速地被蠶食,正以可怕的速度日益減少!”
他說,在調查和初步測量的過程中,直接的感受是與20年前的地圖對照,許多墓冢已經完全從地面消失,只有借助訪問上年紀的老鄉才能指認和尋覓蹤影。
他所看到的墓冢,大多數四壁盜洞多處,有很多還是新近被盜,盜洞中廢棄的電燈泡和手電筒赫然在目。有的墓冢被農民開墾逐漸蠶食,僅存一土墩、土柱,有的被人打成窯洞或憑依筑房居住,有的被就地取材改造為燒磚窯,有的被利用建成水塔……而更多的墓冢已被基建施工、磚場取土、開辟農田、蓋房墊院完全破壞,甚至徹底消失了。
一些建設單位置文物保護法于不顧,直到在建設工地挖出毀壞文物經群眾舉報的情況下才被迫補辦手續,交錢了事。而由于受經濟利益驅動,一些管理單位也對危及和毀壞文物的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致使人為破壞文物事件愈演愈烈,遠遠超過了自然損毀。
另外,許多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幾近于零。當調查人員尋訪墓冢位置時,老鄉幾乎不問來意,立刻熱心指點、帶路,完全沒有任何防范意識,這無疑也給盜墓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朱亮介紹說,多年以來,地方乃至國家考古單位的學者們就已經開始為邙山陵墓群的歷史和現實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的認知、啟動邙山帝陵的研究和調查、保護事業而奔走呼吁。但邙山古墓群實在是太特殊了,在古墓最集中的孟津縣平樂、三十里鋪一帶,現存古墓約16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0個左右。其面積之大,墓冢之多,延續時間之長,使得考古調查工作異常復雜和繁重。所以直至今日,邙山陵墓群的保護和調查工作才剛剛起步。
“如果再不進行調查,我們就會永遠搞不清楚了。這個工作是一個歷史責任,再不做我們將無法面對祖先,更無法向子孫后代交待了。”朱亮說。桂娟顧立林
邙山又名北邙,是崤山向東延伸的余脈。廣義的邙山西起三門峽,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200多公里;狹義的邙山,是指洛陽市以北,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驅車出洛陽城北,要不了多久,堆積著厚厚黃土層的矮山就會出現在人們面前,其地貌形態和黃土高原非常相似。
邙山既無巍峨陡峭之險,又無風光秀麗之美,但這道普通的丘陵,卻是古都洛陽的北部屏障,歷史上很多戰爭發生在這里,不少重大事件與邙山有關。尤其是邙山之上冢連冢,墓壓墓,古墓之多堪稱中國之最。“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的詩句真實記錄了這一情況。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洛陽的考古工作者黃明蘭每個星期天都要在茫茫邙山考察,十余年不輟。據這位如今已經七十高齡的老先生介紹,邙山上都是粘土,一下雨,水就從這路上流,慢慢就沖成了幾十米深的溝。夏天、秋天暴雨傾盆的時候,大水沖向溝中,溝塌崖崩,就會有古墓暴露,陪葬的陶器等被雨水沖刷而出。以前當地農民認為墓中的東西是不祥之物,拾到了不敢拿回家,都放在村子的廟里。
他們更不知道,這邙山下埋葬的帝王、名人之多,連考古學者都為之驚訝。
圖解: 盤龍陵園內有一座盤龍冢,傳說墓主是位大人物,是誰至今未有定論。【原標題:探秘中國最大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