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雙龍是洛陽人喜愛的傳統社火,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東關雙龍每次起駕前,都要先到瀍河回族區夾馬營路86號門前祭拜的習俗,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來,這個習俗還和宋太祖趙匡胤有關呢。
如今的瀍河回族區爽明街北端的夾馬營,原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誕生地。據《宋史・太祖紀》載,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趙匡胤誕生時,赤光繞室,滿街通紅,所以爽明街也被群眾稱為火街。
趙匡胤于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病逝,其弟趙光義繼位,因為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趙匡胤和趙光義弟兄倆都出生在這里,所以,夾馬營也曾被稱為雙龍巷。
為了紀念這位開創宋代三百年基業,傳十八代子孫的開國皇帝,早在明代就有先民在夾馬營舊址上修建宋太祖廟。廟的規模不大,內塑有宋太祖像,廟旁立有刻著“夾馬營”三字的石碑。清末民初,該廟保存尚好。抗日戰爭期間,廟內建筑遭到破壞。1958年,宋太祖廟被拆毀,“夾馬營”石碑丟失,只留下碑座;2000年后修路時碑座被廢棄。如今,宋太祖廟遺址已成為瀍河回族區環衛局機關所在地。
為了紀念這位皇帝,宋代的先民們還采取了舞雙龍的形式。“雙龍”一條為青龍,代表趙匡胤;一條為火(紅)龍,代表趙光義。表演時排鼓齊擊、鞭炮齊鳴,有梢子棍百余條,以火彈開路。“雙龍”時而左右穿梭,似蛟龍鬧海;時而盤旋游動,似蒼龍遨游太空。龍鱗為紙質,舞動時隨風擺動,龍口不斷噴出火焰,場面十分壯觀。
為了紀念宋太祖,也為了祈求平安吉祥,東關雙龍起駕時,先燃放一長掛鞭炮,由社首引道先到宋太祖廟前,舞完最精彩的套路,才開始朝城內進發。這一習俗被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