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禮樂文化與佛教

2013/11/27 10:44:54 點擊數: 【字體:

    佛教傳入我國,以國禮相迎,當始于漢明帝感夢求法的傳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劉莊臨朝,向大臣訴說夢境:見一位金色神人,頂環日光,虛空繞殿,飛行自如。大臣傅毅破解:是天竺佛陀,現身東來。明帝乃遣蔡愔,沿絲綢之路西行,跋涉萬里,赴天竺求佛。三年后,攜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來洛。洛陽城西筑白馬寺,高僧譯經傳法,中華佛事始興。

    大漢立國,儒道主體文化,格局已成?擅鎸ν鈦碜诮蹋瑓s依然珍重兼容,這正是文化自信和求知不倦的大度襟懷。佛教處世:遁入空門,廢家棄業,青磬木魚,修持終生。僧人辭別紅塵,不從軍守邊,不服役納稅,不孝養父母,與禮樂文化主張的社會義務和人倫道德相去甚遙。于是,佛教初傳時,曾一度出現對佛教“入國破國”“入家破家”“入身破身”等種種指責。韓愈對國家的佛事活動,更進行過尖銳的抨擊。柳宗元曾批評過韓愈的偏激態度,提示:“浮屠之教,往往與《易》《論語》合,雖圣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指出佛儒雙方,在人文情懷上的暗合。“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認為韓愈只看重某些行事方式,而不細審文化倡導的根本,造成了謬誤。

    實踐表明,佛教在傳入中土后,在自身獨立發展的同時,分明淡去了印度佛教的某些原旨。親近華夏文明的倫理精神,教化眾生,殷殷關注現實人生,佛教在中土有了重大的變化。儒家則更以入世的理念,引儒入佛,推動佛教世俗化的進程。于是,我們在禮樂文化與佛教的關系上,看到了許多人文追求的契合。如儒家大同世界,佛教凈土勝境的社會理想;儒家“性本善”,佛教“如來藏心”的性善主張;儒家禮樂和諧,佛教六合不爭的處世態度;儒家詩教意境,佛教明理禪韻的審美情趣……從中都可領略儒佛相通之處。

    禪宗認為,慈航普渡,不全是依仗佛法助人出世解脫。更重要的,是要求修持者自度度人,提高濟世利他的道德修養。禪宗認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在這里,禪宗直接認同禮樂的道德倫理,是僧人修持的根本。

    “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這是最典型的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理念。“人間佛教”的命題,更是對世俗人生的關注。禪宗要求弟子修行,“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有情眾生”。出世不離入世,入世以求出世。禪宗把注意力由彼岸的佛轉入此岸的人。在禮佛傳道過程中,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只有先做好人間的善人賢人,方能修持成佛。在此前提下,佛緣徐來,仰仗佛祖慈力,超度紅塵,往生極樂世界。西方凈土,就其根本而言,是往生者自身品格造就的,《維摩經·佛國品》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與禮樂文化的大同世界和王道樂土的營建是一致的。

    儒佛相通,還表現在對人性本善的共仰。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蕓蕓眾生與佛的差別,全在迷悟之間。眾生心迷,不能自悟,佛緣引導,禪悟清醒,修善去惡,立地成佛。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人心是天道的體現、道德的載體。孟子認為人之異于禽獸,就在于人有四端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認為仁義禮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它也非永恒存在,有待人生的修持。儒佛性善同調,為社會教化化雨春風,共同確認導人向善的心理基礎。

    在佛教中融合禮樂文化,最引人矚目的,當是對孝道的認同。佛教初傳,曾受不孝的非難:不娶不嫁,絕嗣無后,大為不孝。于是,佛教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孝名為戒”,把孝道倫理作為守戒的前提,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知恩圖報,已成佛教的祖訓。四川大足石窟,出現了佛教本土化的典型景象。大足佛國世界的造像,淋漓展示了世俗人生。大足石窟,把儒家的倫理、道家的天道,都納入佛教的修持之中,以此接近民眾心理,達到凈化世俗人生的目的。如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出現的《父母恩重經變相》,造像三層,上層七佛,從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七佛相承,皆有父母,呼應儒家的人倫大道。中層以浮雕的形式,表現父母養育子女含辛茹苦的經歷。下層則展現因果報應的地獄對不孝的懲處。羊有跪乳情,烏有反哺義。大足石窟,已成宣揚禮樂文化的載體。

    佛教的孝道倡導,不止于物質的供養,更要顯其親,使父母得到心理的慰籍和精神的安樂,并擴大到眾生。僧家輿恭的一首《思母》,足見佛徒思親的深情:“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dí)米歸。”輿恭回憶,去年黃梅時節,家中斷糧,典當袈裟,糴米回家,奉養老母。對親情的感恩,與佛教的宗旨并不相悖!独銍澜洝吩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祖倡導的博愛,充滿了世俗的人情。

    佛教教旨與禮樂文化的契合,還表現為心境的和諧和人間的和諧:“只有打坐才能改變世界。”佛旨認為,幸福是非分欲念和損人圖謀的止息,只有人人都能保持寧靜的心境,方能迎來內心的和諧和社會的和諧。佛教“六和”的主張: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正與禮樂文化的和諧倡導同步。

    佛教最具教化的審美品格。寒山寺的鐘聲詩韻,已成佛教的文化標志,悠悠一千余年,一聲夜半鐘聲,驚醒了多少奔走利祿的癡迷之人。鐘聲的審美魅力,永世長存。普陀山,云海一體,微波托浪,似朵朵蓮花,是圣潔清靜的象征。凈土宗亦稱蓮宗,以蓮花比佛性,心凈無欲,方能往生西天極樂世界。五臺山藍天明凈,朵朵白云,飄移無聲,五臺山的云,是智慧的云。大智閑閑,勸人忘卻紅塵煩惱:煩是外部恩仇招致的干擾,惱是內心欲念引起的騷亂。五臺山白云的智慧形象,正是文殊佛法的宣示。佛教教化的審美品格,與禮樂文化形成的詩教傳統,正是磬弦同聲,笙蕭同調,令人神往。葉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3-1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