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東書院建于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舊址位于今瀍河回族區東關東通巷北頭,與老子故宅比鄰而建。作為明清洛陽城東關窮人集聚區內唯一的學校,瀍東書院是這一帶窮人家孩子求學的地方。
1 明代書院先冷后熱
蒙古南下之時,書院由于得到夷族的“庇護”,盡管經歷“雨池之禍”,元氣很快得以恢復。然而,在元明的朝代更替中,我國書院不再有那樣的“好運氣”——戰火所到之處,玉石俱焚。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國大明。新朝成立,書院似乎迎來了發展的曙光,然而,當時統治者在“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在教育政策上明顯表現出了對書院和官學的抑與揚,戰后備受冷落的書院與興旺發達的官學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初統治者對官學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學系統。其次,從生活待遇上對官學學生給予特殊照顧,吸引學生入學,比如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令“命天下學校師生,日給廩膳”,即不僅給米,還要求“有司給以魚肉”。最后,官學學生的政治前途光明——不僅國子監的監生可以直接做官,府州縣的學生還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入仕的機會。
明代書院發展的轉機出現在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至1487年),主要表現為作為書院旗幟的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得以修復。據有關數據統計,從正德到萬歷年間,全國共新建1012所、修復96所書院,書院數量為歷史之最。其中明世宗嘉靖年間發展尤為迅速,新建及修復書院數量達596所,已遠超以前各個朝代的書院數量。這些書院就包括了位于我市東關的瀍東書院。
2 嘉靖元年知縣創辦
瀍東書院的歷史,還要從老子故宅說起——在瀍河回族區東關東通巷北頭,有道家鼻祖老子的故宅一座。
據《瀍河文史資料》第三輯記載:老子故宅,東鄰孔子廟(瀍東書院舊址),西傍瀍河。老子故宅、孔子廟、三靈侯廟由西向東并行,均坐北向南,一字排開。三靈侯廟大門正對東通巷,從三靈侯廟大門西行,有一小巷可通老子故宅大門,老子故宅大門上有兩條石刻雕龍,額題“老子故宅”四個大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今周口市鹿邑縣。老子擔任東周的守藏史,在洛陽工作、生活了幾十年。2005年3月,市文物部門在老子故宅里找到了刻有“老子故宅”的青色磚雕和“孔子西向問禮停車此”石碑一通。由此證明,這里不僅是老子生活的地方,還是孔子停車問禮于老子的地方。
明嘉靖元年,當時的洛陽知縣在老子故宅旁邊正式創建了瀍東書院。
3 當時洛陽重要義學之一
瀍東書院創辦后,明清兩代屢有增修。據《瀍河回族區志》記載:明世宗年間,制孔子、伯魚、子思三像,移祀瀍東書院。
明神宗萬歷朝時,為修筑福王府,將原在洛陽縣團西南的洛陽縣學移至瀍東書院。(后又被移走)明思宗崇禎朝時,貢士郭永固捐俸重修。
清軍入關后,瀍東書院成為當時洛陽重要的義學之一。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洛陽有縣義學和東義學兩所,其中東義學于乾隆初由瀍東書院改建而成。這些義學多由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倡議,地方豪紳響應捐資或捐地產所辦。他們延請地方宿儒執教,免費對本族子弟施以初級教育。
市文史學者李健虎介紹,明清兩代,位于洛陽城外的東關向來是窮苦人家的集聚地,“凡有錢人都想法搬到城里了”。在此背景下,位于洛陽東關的瀍東書院(東義學)就成為窮苦家孩子讀書求學之地。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東義學改制為洛陽縣第十三初級小學校;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改名為第一區第一完全小學校;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改為問禮鎮第一中心小學校。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又成為市二十四中的校址,至今育人不輟。
相關鏈接
明代書院的特點
明代,中國書院歷經風風雨雨,留下了一串曲折的歷史印記,永遠留在了我國書院的成長歷程中。
首先,開疆拓土,延伸至邊陲。元代,書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到了明代,這種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1900余所書院散布于全國。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書院的影響甚至超越國界,到了朝鮮。
其次,官方化與平民化。書院發展至明代,官方色彩越來越濃。此外,宗室藩王投入書院建設也是明代書院的一道風景,如寧王朱宸濠建陽春書院等傳為佳話。與此同時,書院官方化也有了更多的平民化色彩,如韓貞指點農工商賈,顏鈞在邗江書院講忠孝禮義等,都是書院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平民化的集中體現。
最后,再現了書院與學術的一體繁榮。宋代是我國書院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其高潮的到來與程朱理學的成長是同步的。到了明代,書院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這一繁榮主要體現在“王湛心學”的形成。 (春暉)
瀍東書院建于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舊址位于今瀍河回族區東關東通巷北頭,與老子故宅比鄰而建。作為明清洛陽城東關窮人集聚區內唯一的學校,瀍東書院是這一帶窮人家孩子求學的地方。
1 明代書院先冷后熱
蒙古南下之時,書院由于得到夷族的“庇護”,盡管經歷“雨池之禍”,元氣很快得以恢復。然而,在元明的朝代更替中,我國書院不再有那樣的“好運氣”——戰火所到之處,玉石俱焚。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國大明。新朝成立,書院似乎迎來了發展的曙光,然而,當時統治者在“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在教育政策上明顯表現出了對書院和官學的抑與揚,戰后備受冷落的書院與興旺發達的官學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初統治者對官學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學系統。其次,從生活待遇上對官學學生給予特殊照顧,吸引學生入學,比如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令“命天下學校師生,日給廩膳”,即不僅給米,還要求“有司給以魚肉”。最后,官學學生的政治前途光明——不僅國子監的監生可以直接做官,府州縣的學生還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入仕的機會。
明代書院發展的轉機出現在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至1487年),主要表現為作為書院旗幟的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得以修復。據有關數據統計,從正德到萬歷年間,全國共新建1012所、修復96所書院,書院數量為歷史之最。其中明世宗嘉靖年間發展尤為迅速,新建及修復書院數量達596所,已遠超以前各個朝代的書院數量。這些書院就包括了位于我市東關的瀍東書院。
2 嘉靖元年知縣創辦
瀍東書院的歷史,還要從老子故宅說起——在瀍河回族區東關東通巷北頭,有道家鼻祖老子的故宅一座。
據《瀍河文史資料》第三輯記載:老子故宅,東鄰孔子廟(瀍東書院舊址),西傍瀍河。老子故宅、孔子廟、三靈侯廟由西向東并行,均坐北向南,一字排開。三靈侯廟大門正對東通巷,從三靈侯廟大門西行,有一小巷可通老子故宅大門,老子故宅大門上有兩條石刻雕龍,額題“老子故宅”四個大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今周口市鹿邑縣。老子擔任東周的守藏史,在洛陽工作、生活了幾十年。2005年3月,市文物部門在老子故宅里找到了刻有“老子故宅”的青色磚雕和“孔子西向問禮停車此”石碑一通。由此證明,這里不僅是老子生活的地方,還是孔子停車問禮于老子的地方。
明嘉靖元年,當時的洛陽知縣在老子故宅旁邊正式創建了瀍東書院。
3 當時洛陽重要義學之一
瀍東書院創辦后,明清兩代屢有增修。據《瀍河回族區志》記載:明世宗年間,制孔子、伯魚、子思三像,移祀瀍東書院。
明神宗萬歷朝時,為修筑福王府,將原在洛陽縣團西南的洛陽縣學移至瀍東書院。(后又被移走)明思宗崇禎朝時,貢士郭永固捐俸重修。
清軍入關后,瀍東書院成為當時洛陽重要的義學之一。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洛陽有縣義學和東義學兩所,其中東義學于乾隆初由瀍東書院改建而成。這些義學多由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倡議,地方豪紳響應捐資或捐地產所辦。他們延請地方宿儒執教,免費對本族子弟施以初級教育。
市文史學者李健虎介紹,明清兩代,位于洛陽城外的東關向來是窮苦人家的集聚地,“凡有錢人都想法搬到城里了”。在此背景下,位于洛陽東關的瀍東書院(東義學)就成為窮苦家孩子讀書求學之地。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東義學改制為洛陽縣第十三初級小學校;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改名為第一區第一完全小學校;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改為問禮鎮第一中心小學校。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又成為市二十四中的校址,至今育人不輟。
相關鏈接
明代書院的特點
明代,中國書院歷經風風雨雨,留下了一串曲折的歷史印記,永遠留在了我國書院的成長歷程中。
首先,開疆拓土,延伸至邊陲。元代,書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到了明代,這種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1900余所書院散布于全國。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書院的影響甚至超越國界,到了朝鮮。
其次,官方化與平民化。書院發展至明代,官方色彩越來越濃。此外,宗室藩王投入書院建設也是明代書院的一道風景,如寧王朱宸濠建陽春書院等傳為佳話。與此同時,書院官方化也有了更多的平民化色彩,如韓貞指點農工商賈,顏鈞在邗江書院講忠孝禮義等,都是書院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平民化的集中體現。
最后,再現了書院與學術的一體繁榮。宋代是我國書院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其高潮的到來與程朱理學的成長是同步的。到了明代,書院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這一繁榮主要體現在“王湛心學”的形成。 (春暉)(原標題:瀍東書院:寒門學子求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