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佳古玩城三樓的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收藏有一張《史公墓志》拓片,不足700字的墓志內容,記載了隋末唐初的風云變幻,堪稱微縮版的“隋唐演義”。
墓主史善應,字智遠,是洛陽老鄉。據《史公墓志》記載,史善應的父親為突厥王子,在隋開皇年間由突厥入朝,后留在隋朝做官。
幼年的史善應“天性忠孝,才兼文武”。公元601年,史善應成為隋文帝的“警衛兵”。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征遼東,史善應“頻從”。
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于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同時,隋煬帝帶后宮、諸王、衛隊等大批人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史善應作為隨從一路同行。
開鑿運河對勞動人民來說是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征幾百萬名民工修筑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使成千上萬名民工慘死在運河工地上。得不到民眾的支持,隋煬帝的命運如《史公墓志》所記載:“宇文化及弒逆。”
隋煬帝過度使用國力與三征高句麗的失敗,使得各地民變不止。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的滅亡不可扭轉,便生取而代之的念頭。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造反。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弒隋煬帝。借此機會,李淵于同年5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立唐朝,即唐高祖。
不久,識時務的史善應歸順李淵。武德三年(公元621年),史善應隨秦王李世民一起討平竇建德的東夏王朝。
隋末唐初是群雄逐鹿的時代,作為突厥貴族后裔的史善應,生逢亂世,親歷隋文帝、隋煬帝、隋恭帝、唐高祖、唐太宗等兩朝五位皇帝,見識宇文化及、竇建德等“隋唐演義”豪雄,一生見聞可謂豐富。可是古人在其墓志中惜墨如金,與褚人獲70余萬字的《隋唐演義》相比,可謂化繁為簡。
《史公墓志》還見證了突厥王朝在隋唐時期的變遷,留待下文分解。(原標題:【墓志拓片故事】墓志里的“隋唐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