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下半年,洛陽市博物館“大軍”中將再增加一名新成員——國內首座契約文書博物館屆時將建成開館。昨日,記者了解到,該博物館建筑總面積6000余平方米,建成后主要展示洛陽民俗博物館近年來收藏的近4萬件珍貴的歷代契約文書珍品。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洛陽民俗博物館東側的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建設工地。負責建設工作的洛陽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介紹,目前項目的基礎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將轉入地下一層的建設。
王支援說,從2000年至今,洛陽民俗博物館已收藏(包括個人捐贈)契約文書等紙質類文物近4萬件,時間上起明永樂年間,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些契約文書是研究當時社會典章制度和民風民情的重要實物資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尤其是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地契、人契,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土地交易法規法令以及人民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由于契約文書對保存條件要求較高,而洛陽民俗博物館由于館舍面積有限,為對這些契約文書進行有效保護和展示,在國家、省、市文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被納入我國“十二五”時期地市級“三館”建設項目。
王支援介紹,正在建設的契約文書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中央資金15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1500萬元),占地4000多平方米,為清式仿古建筑,與相鄰的洛陽民俗博物館風格保持一致。博物館規劃有陳列區、觀眾服務區、技術及辦公區和文物庫房等,總建筑面積6139.12平方米。此外,考慮到紙質文物的特殊性,建設中特別考慮了通風功能、室內燈光影響以及噴霧式消防設施等。博物館預計今年12月底實現主體完工,明年下半年面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