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洛陽

劉禹錫微笑面對生活的詩人

2014/12/5 12:03:36 點擊數: 【字體:

劉禹錫微笑面對生活的詩人
劉仙姑廟遠眺

劉禹錫微笑面對生活的詩人
劉禹錫畫像
 
    屢遭貶謫,桀驁不屈,自命清高是有的,但要他像陶淵明一樣歸隱山林,他未必會同意。他的用世之心很強,隱逸之道,只會和他的理想追求相背離。真正的劉禹錫很有豪氣。在他身上,書生意氣不是沒有,但他一息尚存,奮斗不已,始終微笑著面對生活。
 
  與汝州有緣的劉禹錫,其真實的一生,是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生。
 
  劉禹錫在望嵩樓
 
  公元835年一個暮夏的夜晚,汝州州衙內西北角的望嵩樓上,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
 
  窗外,涼風習習,暮夏汝州的夜晚星火點點,不時從學宮方向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撫琴聲,檐下偶爾有幾聲歸宿倦鳥的啁啾。
 
  面對座前的豐盛酒宴,汝州刺史劉禹錫卻毫無胃口。他強顏歡笑,坐立不安,不時流露出尷尬畏懼之意,且不時用手帕揩著額頭的汗珠,以掩飾自己的失態。
 
  說點什么好呢?他暗自斟酌。他知道自己曾得罪過這位貴客—當朝宰相牛僧孺。他不愿多說什么,但面對遠道而來的上司,除了不得不安排酒宴款待之外,他實在得應酬些什么。
 
  酒宴之上,美酒佳肴,輕歌曼舞,規格自然很高。賓主之間相互客套,應酬答對,看似氣氛融洽,但實際呢—劉禹錫自己很清楚,他只有硬著頭皮寒暄著,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
 
  身為當朝一品宰相,又是名揚天下的《玄怪錄》的作者,牛僧孺表現得很大度。他知道面前這位劉詩人為何忐忑,但是他又為詩人的不安舉動暗自發笑:何必呢,事情早已過去多年,我只不過路過汝州,明天還要早行。你道歉和慚愧的意思已有了,我又何必為難你呢?
 
  想到這里,他端起酒杯示意劉禹錫,雙方一飲而盡。劉禹錫喝得很惶恐,牛僧孺飲得很暢快。
 
  窗外,被燈火映紅的夜空群星閃爍?礃幼,明天是個好天氣。三十年前,牛僧孺還是個文學青年。有一天,他拿著自己的文章去拜會已經成名的劉禹錫。劉禹錫當著客人的面,拿出名士的派頭,很不客氣地將他搶白了一頓。牛僧孺當時嘴上不說,心里卻很窩火,恨恨而去。
 
  想起這些往事,牛僧孺仍耿耿于懷,二人不冷不熱地喝了幾杯,在場的眾人見氣氛尷尬,紛紛找理由向上司敬酒。牛僧孺臉紅耳熱,他知道酒上頭了,趁此發泄是最佳時機,敲打敲打詩人,也好一吐怨氣。
 
  “拿筆來!”他往事縈懷,心情激蕩。仆人連忙為他捧上筆墨紙硯。
 
  牛僧孺讓人撤掉酒席,奮筆疾書,寫下了七律《席上贈劉夢得》(見《全唐詩》),其中有這樣兩句:莫嫌恃酒輕言語,曾把文章謁后塵。意有責怪當年之事。
 
  劉禹錫大為惶恐,汗如雨下,他緊張地看完全詩,連忙和下一首《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貽》(見《全唐詩》),全詩如下:
 
  少年曾忝漢庭臣,曉歲空余老病身。初見相如成賦日,尋為丞相掃門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者笑語頻。猶有當時舊冠劍,待公三日指埃塵。字里行間充滿了愧疚之意。
 
  牛僧孺看后,順手端起身邊的一杯酒,一飲而盡,他微笑著對劉禹錫長嘯一聲,嘯聲從望嵩樓內傳遍全城。劉禹錫受到感染,也隨著和嘯而起,那嘯聲突然解開了二人心中的結怨,剎那間超越了名利和物情,化為永恒的友誼。
 
  二人攜手來到屋外,一陣涼風迎面撲來,吹醒了幾分酒意。該分手了,他們知道以后的路還很長,要相互攙扶下去,友誼會永遠陪伴他們。
 
  劉禹錫在汝州
 
  以上這則關于詩人劉禹錫的發生在汝州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據《汝州市志》)。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七月十四日,劉禹錫出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使。”
 
  劉禹錫在汝州任職期間,多次在望嵩樓上宴客賦詩。他的《送寥參謀東游》一詩,就是作于汝州:“九陌逢君又別離,行云別鶴本無期。望嵩樓上忽相見,看過花開花落時。繁花落盡君辭去,綠草垂楊引征路。東道諸侯皆故人,留連必是多情處。”還經常與閑居在洛陽香山的白居易唱和詩詞。宰相李德裕也曾來汝州訪問劉禹錫“盤桓數日后離去”。(見《汝州市志》)
 
  劉禹錫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白居易同稱“劉白”。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御史。
 
  汝州離洛陽較近,劉禹錫到達汝州后有一種“近鄉為貴”的感覺。他在汝州任刺史一年多的時間,生活較為安定,公務也不太繁忙。當時,白居易正在洛陽做太子賓客分司閑官,裴度任東都留守,劉禹錫與白居易、裴度的唱和較多。
 
  這一年的十一月,兵部尚書李德裕任檢校右仆射,充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李德裕由長安赴任,途經汝州,與劉禹錫相會。劉禹錫有《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鎮》詩“建節東行是舊游,歡聲喜氣滿吳州”,可見兩人的感情十分融洽。
 
  當時,裴度仍在洛陽,新加中書令銜。劉禹錫從汝州赴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途經洛陽,與裴度、白居易、李紳相會。劉禹錫《兩如何詩謝裴令公贈別二首》第二首云:“一東一西別,別何如?終期大冶再熔煉,愿托扶搖翔碧虛。”表明他自己還想經受一次政治烈火的熔煉,再次表達了希望裴度出山之意。但是,富于政治經驗的裴度已預感到朝廷上可能會發生禍亂,宦情已經淡薄,所以裴度在裴、白、李、劉四人的《劉二十八自汝赴左馮途經洛中相見聯句》中,對劉禹錫的熱情潑了點冷水:“不歸丹掖去,銅竹漫云云。唯喜因過我,須知未賀君。”劉禹錫于大和九年十二月抵達同州,同州連續四年遭受旱災,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
 
  劉禹錫到任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救災上!吨x恩賜粟麥表》云:“伏奉今月一日制書,以臣當州連年歉旱,特放開成元年夏青苗錢,并賜斛斗六萬石。”(《劉禹錫集》卷十六《汝州謝上表》)
 
  劉禹錫與劉仙姑廟
 
  在汝州市陵頭鎮有一座山,名叫庇山,最高峰約490米。在山南邊,是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山脊,有三個山頭,其中一座山頭上建有一座五層古塔,塔下因有一座劉仙姑廟,便名聲斐然。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古塔聳立在西峰峰頂,由于山峰陡峭突出,塔又依勢而建,因此顯得格外偉岸。在古塔下,有近些年恢復重建的房子,紅磚青瓦,有的還用上了水泥預制板。房子里面,無一例外地供奉著劉仙姑的塑像。
 
  但是,劉仙姑是誰?她為什么那么神通廣大?為什么會受到當地群眾的頂禮膜拜?
 
  塔西的房子前面,廊下立著幾通石碑,其中的一通石碑上的碑文為我們揭開了謎底。原來,劉仙姑就是劉禹錫的女兒。
 
  據碑文記載,劉仙姑原名劉秀英,別名聰慧,俗名仙姑,生于818年。834年隨父從蘇州至汝州。在劉禹錫在汝州任職期間,適逢汝州大旱,數年不雨,劉禹錫即于此山峰頂設壇祭天祈雨,由于祈雨不至,自己堆薪欲自焚以表心跡。其女救父心切,推開父親,撲向火海,此舉感動上蒼,細雨三天,大旱解除。鄉人為了紀念仙姑義烈之舉,捐款捐物建塔修祠,每逢清明前往祭奠者數以萬人,香火極盛,至今仍不絕如縷。
 
  下了西峰,再上東峰,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東峰最宏偉的建筑,竟然是一座現代修建的“毛主席紀念堂”。在紀念堂后面,還有數座房屋,里面供奉著各路神仙,其中有座三皇殿,里面供奉著三皇老祖,還有一個“大堂”,“大堂”里面供奉的就是劉禹錫了。
 
  劉禹錫任汝州刺史時,汝州是否有大旱,史書并無記載,而關于其女劉仙姑的傳說,更是汝州人民對這位大詩人及其女兒的敬仰而抒發的一種美好愿望。不過,劉禹錫在出任汝州刺史之前任蘇州刺史時,在當地遇到了一場大火災,劉在那里視察災情,賑恤災民,帶領百姓恢復生產,做了一件大功德的事情,被當地人懷念,把他與曾做過蘇州刺史的韋應物和白居易一起,稱為“三賢”,還建了一座“三賢堂”歲時致祭。
 
  由此可見,常懷悲天憫人情懷的大詩人,在汝州做過為百姓祈雨等功德無量的事情,也是極有可能的。
 
  劉禹錫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洛陽才子劉禹錫的這篇膾炙人口、充滿哲理、讓人讀后為之擊掌的《陋室銘》,被人們贊譽為古今絕唱之作。但在文章背后,卻有著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他從小聰明過人,官至三品之上,是朝中核心層領導人物。但因參與“永貞革新”,得罪了朝廷權貴寵臣,被貶至安徽和州(今和縣)做通判。按規定,他這個京城的官兒,應住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權貴唆使,不按政策辦事,卻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臨江而居。對此,劉禹錫不但不埋怨不生氣,反而很高興,并撰寫對聯一副貼于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事沒有達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便將劉禹錫從城南郊外折騰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來的三間減為一間半,心想:我看你還樂不樂?通過這次折騰,劉禹錫的住房雖然小了,不臨江,但靠河,河邊楊柳依依,煞是好看。劉禹錫心胸豁達,樂觀向上,很是滿足,便又撰寫了一副對聯貼于門上“楊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
 
  和州知事見劉禹錫仍很高興,氣就不打一處來。他惱羞成怒,說:“你劉禹錫不是喜歡江河風景嗎?今天我就叫你既不臨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你哭去吧。”
 
  誰知劉禹錫住進小屋后,依然笑口常開,興趣不減,觸景生情,遂寫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請人刻碑立于門前,鞭策自己。面對睿智堅強的劉禹錫,和州知事這個心懷叵測的老兒,真的沒轍了。
 
 
  精妙短文《陋室銘》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又發人深思。銘文也充分顯示出劉禹錫的博大胸懷、高尚情操及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此文面世后,路人爭相傳抄吟誦,一時間小城沸沸揚揚,贊賞之聲不絕于耳。難怪有后人評價,假如劉禹錫不參與當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運亨通,深居洛陽,恐怕也就寫不出這篇傳世之作了,更不會有后來的數百篇美文。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這些通俗清新、富有民歌色彩的詩篇,如潮涌,似火燃,在唐詩中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這就是劉禹錫,中唐時期一位文骨錚錚的大詩人。他屢遭貶謫,桀驁不屈,一息尚存,奮斗不已,始終以微笑面對著生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6-25)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唐玄奘實際是個“偷渡者”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